第15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然太子在皇帝面前承认并没有给胡游好处,他只是利用御史这类人想要名垂千古的通病,加上胡游也确实有几分耿直性情,愿意以身为镜,助太子正衣冠,所以才会得到消息后弹劾太子。
  但皇帝并未完全相信太子的话,总觉得这说辞半真半假,看太子的目光都带了几分怀疑。御史想名垂千古不假,太子利用胡游这心态也属实,但要说太子和胡游一点交集都没有,皇帝哪里肯信。
  一想到都察院御史这样的官员私下里说不定都和太子有牵扯,皇帝心里顿时有些不是滋味。
  这是有些事太子等人不敢在皇帝面前说实话的缘由。
  说的时候,也许是出自真心,皇帝也许不会多说什么。可处在位置,怀疑是本性也是天性,能在耳边说话的人太多太多。帝王的疑心一起,未来对一个人的信任就会大大打折。
  在这方面,皇帝一视同仁。
  当年他得罪半个朝堂,也要把蒋太后接入京。当然这其中也有皇帝想要借机排除异己,扶持自己看重的那些清流之士上位。但皇帝和群臣斗下来的结果是蒋太后顺利入京,入住皇宫。
  后来,太子失踪,蒋太后刚刚表露出一丝有意插手新立太子之事,皇帝对生母的态度就变了。这么些年,蒋太后愣是没在宫里翻出一点风浪来,这里面自然有皇帝的手笔在。
  皇帝的态度放在那里,皇后肯定不想头上压座山自然会顺势而为,宫里又有秦太后,蒋太后这个皇帝生母被压制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维持着太后该有的风光和荣华,多了,没有。
  太子也一样,他知道皇帝的慈爱,也了解皇帝的残忍。若当年他回京便告知南境发生的事,那就是刺在皇帝心中的一根儿刺。想不起来时还好,想起来心就被扎得难受。
  皇帝在乎的是自己的皇位,太子贵为储君是接替他那个位置存在的人。别看皇帝平日里以储君为重,哪怕太子这两天做过不少出格的事,皇帝一直在默默维持太子储君的地位。但如果皇帝说自己对太子百分之百放心,那也绝对不可能。
  如果不是形势不对,太子绝不会想着主动爆出自己的把柄。
  不说太子,就连在皇帝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萧宴宁也不会把把柄主动送到皇帝手里。
  那和把脖子递到别人剑上没啥区别。
  现在太子爆料的时机正好,东宫势微,六皇子静王等人势强。
  皇帝又不可能废除太子,哪怕心里再怎么不舒服,也会当朝护着太子。
  经此一事,皇帝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放在以前,太子哪敢这般行事,老六老四老五这些人谁又敢光明正大的和太子相争。
  想到这些,皇帝就觉得无比糟心。
  不过皇帝就算老了,他还是皇帝,只要他坐在龙椅上一天,他就是万岁。
  众人心表不一,他万寿时还得前来祝贺。
  所以这个万寿节皇帝还是很重视的。
  礼部尚书徐渊徐阁老,原被安王受牵连主动请辞三次皇帝都给驳回了,他年前一直病着没来上朝。
  但因要准备皇帝万寿之事,礼部侍郎方郁等人经常向徐渊请教。
  徐渊身为阁老,太懂皇帝了,很多礼部呈上去的东西皇帝一看就知道有他在一旁指点。
  所以徐渊这个病假请了跟没请一样。
  新年之后,皇帝还特意派了刘海前去探望徐渊,让刘海替他带话,说自己身边离不开他。
  把徐渊感动的眼泪汪汪,这事要是搁在别人身上,说不得就会借坡下驴拖着病躯上朝,上演一出君臣和睦的感人大戏。但徐渊并没有这么做,他感动帝王的挂念,帮助方郁等人处理礼部琐事也是引心系帝王,想让礼部把万寿节给办好。如今,他病着,入朝实在是不合适。
  总之该办的事他办,步入朝堂万万不能。
  皇帝听了刘海的回话,一边骂徐渊老狐狸,一边感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