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隽道:“还有一事。当下,吴奋虽被擒,三仙教的残兵却有还有不少,被打散之后,四处流窜。他们大多出身三吴,在广州没有根基,若不加安置,只怕又成祸根。广州刺史虽是一方封疆大吏,但要做得长久,便要有那保境安民的本事。李先生以为,梁温可胜此任么?”
  “此事,在下亦有所虑。消除余党之患,乃刻不容缓,故而在下打算在广州留下些日子,辅佐梁温,将诸事处置妥当了再走。”
  司马隽看着他:“王仆射也是此意?”
  “王仆射对在下予以十足信任,一应之事,皆由在下裁夺。”
  “三仙教余党足有数万,先生打算如何处置?”司马隽道,“杀个人头滚滚么?”
  李陌道:“三仙教本是托着民间传说起家,恰逢战乱灾年,流民聚集,奸人见机而起,领着群氓啸聚山林。在下以为,所谓余党,大多其实本是些流离失所之人,投奔三仙教,亦不过是为了得一口饭吃。加以甄别,将罪徒匪首挑出来另行处置,其余人等,皆可令其归田。”
  说着,李陌看了看司马隽,道:“世子在三吴招揽流民,令他们开垦荒地,施以屯田之制。在下所见,着实卓有成效。只不过半年,三吴之地便有了安定之象。也是因此,孔岐被捉之后,再无乱事。在下以为,在广州,亦可施此善政。”
  第209章 大将
  “先生有此想,是为大善。”司马隽道,“只是三吴之地,因常年动乱,荒弃田土连片,施行屯田之法阻碍较小。广州却不一样。此地安定良久,豪强盘踞,与民争利之事本已是层出不穷。先生要抠出地来屯田,只怕难免要与豪强起争端。”
  李陌笑了笑,道:“世子之意,在下明白。以区康为首的本地豪族,勾结三仙教,证据确凿。如今朝廷下令铲除余党,在下亦不会手软。”
  司马隽知道这李陌是个聪明人,话已至此,不必再多言。
  “如此,我就此告辞。”他说。
  李陌道:“多谢世子指教。”
  说罢,他深深一拜。
  ——
  司马隽离去之后,李陌立在道路上,目送着司马隽的背影。
  阿清上前问道:“公子就这么放豫章王世子离开么?王监军昨日还说了,要寻个罪名将他抓起来。”
  李陌浮起一抹冷笑:“寻个罪名?寻什么罪名?豫章王世子去苍梧祭拜先王,是奉了太后的旨意。我抓了他,惹得太后发怒,你以为王治会保我?他只会将所有事都推给我,自己干净。”
  说罢,他叹口气:“王治若有豫章王世子一半的能耐,也不至于要我从吴郡帮到广州。”
  阿清眨眨眼,道:“公子如今对这位世子似乎颇为赞赏。”
  李陌望着远处,道:“这几日,他着实教我刮目相看。王治此行,唯一能除掉世子的时机,就是在始兴时,趁乱将其截杀。可没想到,世子果断弃城逃生,可见他知进退。而后,他愿意用一个梁温来换宁茹和谢霄复仇,说明他识人心且重情义。”
  阿清颇是意外。
  “重情义?”他笑了笑,“公子从前评判人,从不提这三字。”
  “不提这三字,乃是这三字珍贵。越是上位之人,就越是少这三字。”李陌道,“只重情义的,自是愚人。但这世子,除情义之外,更有谋略。处处以大局为重,不拘小节,颇有大将风范。若看不到这些,我便也是愚人了。。”
  阿清若有所思,道:“小人还记得,上回京口兵变,先生还说世子其实不过莽夫,之所以能侥幸逃脱,不过有有王妃相助。”
  李陌道淡淡一笑。
  “阿清,”他说,“我可曾与你说过,谋士择主之道?”
  “说过。”阿清道,“公子说,良禽择木而栖。唯有明主,方可让高士尽心辅佐。”
  “我听闻,太后颇是厌恶豫章王妃,一度有了杀心。”李陌道,“她有窥知天机的本事,若豫章王世子是个蠢材,她必是早已经顺应情势脱身,又何必留下?”
  阿清了然,点头道:“公子言之有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