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4 / 5)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写这首诗的正是于谦,那个为大明续命两百年的于少保。
朱棣一直以永乐盛世自傲,可他骄傲的永乐盛世在于谦口中却是如此荒凉破败。
太子闻言吓得眼睛都不敢睁,生怕朱棣一怒之下当场拔剑杀了这胆大包天的学子。
谁曾想朱棣并未要杀于谦,反而说他妇孺之善。
他只看到江南百姓的辛苦,却看不到边疆百姓被外族残杀的惨相。
他要把于谦带上战场,让他亲眼看一看,边疆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第642章 胡善祥24
第二天一早于谦醉酒醒来,他已经不太记得自己昨晚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正在此时朱瞻基从外面走进来,让他写一篇关于边疆的策论。
还说写的好就恕他昨天御前失仪之罪。
于谦闻言二话不说,拿起笔就奋笔疾书。
朱瞻基又让守了于谦一夜的朱高炽先回去,他自己看着于谦。
朱高炽知道于谦的命算是保了下来,因此放心离开了。
于谦写的关于边疆互市的策论,让朱棣意识到这是个股肱之才。
他对朱瞻基感慨道:
“老天爷对咱们老朱家不薄啊,把这样的人才给你使用。”
朱瞻基闻言心中一喜,爷爷此话足以说明他心中还是站在他们父子这边的。
接着爷孙俩当着于谦的面演了一场戏,让于谦归到了朱瞻基门下。
朱棣还叮嘱朱瞻基,天下大才都是烈马,都不好驾驭。
惩治他也好,管教他也罢,只一件事,绝不可杀。
太子府中,太子妃宣善祥过去说话。
因为汉王上书举荐善祥为太孙妃,让本来对善祥十分满意的太子妃心中有了疑惑。
太子妃本来不满意各处举荐的太孙妃,觉得这些人都是各方安排到太子府的探子。
而善祥从小被胡尚仪养大,胡尚仪多年在朱棣手下做事,绝不可能被任何人收买。
善祥作为胡尚仪的养女,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别家的探子。
最完美的是胡善祥是当年太子救下的靖难遗孤。
有这个把柄在手上,太子妃不愁控制不住她。
可现在汉王也举荐她为太孙妃,这让太子妃心中十分好奇。
汉王为何要和太子府举荐同一人呢? ↑返回顶部↑
写这首诗的正是于谦,那个为大明续命两百年的于少保。
朱棣一直以永乐盛世自傲,可他骄傲的永乐盛世在于谦口中却是如此荒凉破败。
太子闻言吓得眼睛都不敢睁,生怕朱棣一怒之下当场拔剑杀了这胆大包天的学子。
谁曾想朱棣并未要杀于谦,反而说他妇孺之善。
他只看到江南百姓的辛苦,却看不到边疆百姓被外族残杀的惨相。
他要把于谦带上战场,让他亲眼看一看,边疆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第642章 胡善祥24
第二天一早于谦醉酒醒来,他已经不太记得自己昨晚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正在此时朱瞻基从外面走进来,让他写一篇关于边疆的策论。
还说写的好就恕他昨天御前失仪之罪。
于谦闻言二话不说,拿起笔就奋笔疾书。
朱瞻基又让守了于谦一夜的朱高炽先回去,他自己看着于谦。
朱高炽知道于谦的命算是保了下来,因此放心离开了。
于谦写的关于边疆互市的策论,让朱棣意识到这是个股肱之才。
他对朱瞻基感慨道:
“老天爷对咱们老朱家不薄啊,把这样的人才给你使用。”
朱瞻基闻言心中一喜,爷爷此话足以说明他心中还是站在他们父子这边的。
接着爷孙俩当着于谦的面演了一场戏,让于谦归到了朱瞻基门下。
朱棣还叮嘱朱瞻基,天下大才都是烈马,都不好驾驭。
惩治他也好,管教他也罢,只一件事,绝不可杀。
太子府中,太子妃宣善祥过去说话。
因为汉王上书举荐善祥为太孙妃,让本来对善祥十分满意的太子妃心中有了疑惑。
太子妃本来不满意各处举荐的太孙妃,觉得这些人都是各方安排到太子府的探子。
而善祥从小被胡尚仪养大,胡尚仪多年在朱棣手下做事,绝不可能被任何人收买。
善祥作为胡尚仪的养女,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别家的探子。
最完美的是胡善祥是当年太子救下的靖难遗孤。
有这个把柄在手上,太子妃不愁控制不住她。
可现在汉王也举荐她为太孙妃,这让太子妃心中十分好奇。
汉王为何要和太子府举荐同一人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