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8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又花了旬日工夫。
  一直到六月下旬,苟晞、邵勋等不及了,连连遣人催问,司马越这才正儿八经地与幕僚们商讨起了进兵方案。
  六月二十五日,司马越遣幕府左长史刘舆前往汲郡,征召汲、魏、河内三郡兵,并牙门军邵勋部,共两万余人,以刘舆为都督,东进邺。
  临行之前,汝南王司马祐拉住刘舆,低声叮嘱一番。
  苟晞率众渡河北上,攻东武阳。
  两路大军齐发,如同两记拳头,凶猛击向汲桑。
  而他自己,则领左军、左卫及许昌兵各一部三万余人,北上官渡,声援苟晞。
  作为两路大军的统帅,这一次他明智地没有亲自指挥,而是作为后援,居中策应。
  不得不说,司马越走出这一步,剿匪作战就成功了一半。
  打仗,就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司马越吃了许多教训,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几分认识了——或者说他害怕了,在这个敏感时刻,他真的输不起。
  反正无论苟晞、刘舆打到哪里,最大的功劳还是他司马越的,因为他才是大军统帅。
  第十七章 先锋
  邵勋这些时日一直屯于汲郡。
  自从刚来那天与庾琛详谈一番,并抽空接触了汲郡兵军官之后,他对汲桑部有了一定的了解。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邵勋喜欢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来分析。
  敌军的优势是什么?
  战斗经验丰富,血里火里走过来的次数多,毕竟过去几年一直在打仗,一年见仗数十次,就频率而言远超禁军、银枪军。
  劣势是这多为失败的经验。
  一旦失败,人员死伤、逃散过多,有经验的战斗人员就会大量损失。新拉的壮丁战斗力严重不足,必须多打仗才能成长起来,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显然活不了多久。
  说白了,古今流寇差不多都是这个套路。
  百战余生的精锐收拢在身边,作为核心部队,然后以这支核心精锐驱使大量炮灰,流动作战。炮灰中侥幸活下来的,便算是通过了考验,收入核心营伍,死了的——也就死了。
  我军的优势是什么?
  装备精良,训练系统,技艺娴熟——是的,技艺娴熟是一大优势,流寇没太多时间来给你学习各种武器的门道,壮丁拉来后吃不了几顿饭就要上战场。
  另一大优势就是部队长期在一起训练,互相之间较为熟悉。
  对银枪军而言,则更为特殊,因为与邵勋的师生之谊,军官的主观能动性够高。
  我军的劣势是什么?
  最主要的就是战斗经验相对匮乏,没有经历过血腥残酷的战场。
  平时练得好,不代表上了战场不掉链子,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