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今年地里收成怎样?”邵勋又问道。
  “不成。”老者摇了摇头。
  “有两斛吗?”
  老者点了点头。
  “你家分到几亩地?”
  “十一亩。”
  “明年好好种,会有更多地的。”邵勋从怀里摸出一把铜钱,塞到老者手里,然后离开了。
  云中坞还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今年完全就是配给制。全坞的老百姓,光日常劳作、生活,6300口人每年就要吃掉七八万斛粮食,考虑到他们还要建坞堡、挖沟渠、平整田地,消耗更大,今年云中坞的亏损着实厉害。
  明年他的要求不高,不奢望扭亏为盈——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要把亏损幅度大大降低就可以了。
  第三年,达到盈亏平衡,或者略有些盈余。
  第四年,有相当的盈余。
  这还是在他开了农业金手指情况下的最好情况了。古代集体开荒,前三年基本是纯投入,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而说到农业金手指,邵勋很快来到了山脚下某处。
  这里有一座座“土山”,更准确地说是粪土山,成分为人畜粪便和以泥土后形成的混合物,气味十分感人。
  最“熟”的一批粪土已堆放大半年。这会已经有人将其挑走,撒到农田里。
  最“新”的粪土山还在慢慢长高。
  渠谷水畔,趁着冬季枯水期清淤的丁壮将一车车的淤泥拉过来,与新鲜粪土不断搅拌,然后堆积起来。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只是听命行事罢了。
  金三执行命令十分坚决,而且管理起来很严酷。他人虽然不在,运铠甲去了,但各项命令依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下去。
  以军法治民,或许不太科学,不太人性化,但乱世之中,你还想怎样?
  并州流民们对此没有任何意见。
  没经历过饥饿的绝望,就不会珍惜安定的生活。
  他们现在不是流民了,而是正儿八经的堡户、坞民,干活、种地、吃饭,虽然辛苦,但能活下去,一家老小能够团圆,这比什么都好。
  邵勋最后看了看那些牲畜。
  整体数量有所增加,明年会更多。
  云中坞附近的丘陵缓坡,不适合种田,但很适合放牧。牛羊马的数量会一年年增加,每年还会固定产出大量的鲜奶。
  魏晋以来,上层官员公卿的食谱中存在大量的奶制品,普通百姓受此风影响,也多有食用。
  比如奶粥。
  这是一种混合着粟、奶、野菜熬煮而成的粥,风靡大江南北,是很常见的食物。
  即便到了唐代,人们仍然经常食用奶制品,并发明了诸多品种,如干酪、酸浆等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