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1 / 2)
他身后的随行御史和侍卫手按刀柄,气氛瞬间剑拔弩张。帐内那几名被长孙玄指点的将领,脸色也骤然一变,眼神在来人的斥责中,手下意识已经按上了腰间的佩刀。
长孙玄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李严身上,他并未行礼,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淡无波,却字字清晰:“李大人息怒。将军接到急报,东胡意图从西北攻入,康忠郡王下落不明,军情如火,统帅便待兵前去驰援,在下不才,承蒙统帅信任,暂代处理日常军务,待将军回营,自当交割清楚。此乃军中惯例,非是僭越。”
“惯例?”李严怒极反笑,“好一个‘惯例’!胥衡通敌叛国,铁证如山!陛下震怒,特遣本官持旨彻查!他此刻‘不知所踪’,是畏罪潜逃,还是去与东胡密会?而你!”他猛地一指,指尖几乎要戳到公孙水面前,“身为胥贼心腹,嫌疑重大!还敢在此巧言令色,把持军务?我看你就是同党!”
“通敌?”公孙水的眉头终于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李大人,军情大事,岂能仅凭几纸不明来历的文书定论?统帅……”
“住口!”李严厉声打断,不再废话,猛地从怀中掏出一面乌沉沉的玄铁令牌——那是钦差御史象征皇权的信物,其上“如朕亲临,先斩后奏”八个血红的篆字在火光下狰狞刺目!
“本官奉旨查案,有专断之权!”李严高举令牌,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目光扫过帐内几名将领,最终定格在公孙水身上,如同在看一个死人,“此人身涉逆案,嫌疑重大,且僭越军权,罪不容诛!来人!即刻将此逆贼拿下!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遵令!”他身后的两名魁梧御史侍卫轰然应诺,手按腰刀,如狼似虎般就要扑向公孙水。
帐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那几名将领虽不知发生什么,有人手已按在刀柄上,青筋暴起,眼中血丝密布,护在公孙水面前。
第103章
两方僵持之际——
“我看谁敢动长孙先生!”
一声如同闷雷般的咆哮,厚重的牛皮帘门被一只覆盖着精铁臂甲的大手粗暴地掀开,一个高大魁梧如小山般的身影挟着背地特有的寒意撞了进来。
正是北疆军营的另一猛将习达。
他显然刚从最前线下来,玄黑色的重甲上溅满了暗红色的、尚未完全干涸的血污,头盔下的鬓角沾着沙尘,一双虎目因连日的厮杀和此刻的暴怒而布满骇人的血丝,他腰间那柄沉重的战刀,刀鞘上沾满血泥,随着他沉重的步伐撞击着甲叶,发出令人心悸的“哐哐”声。
他一步踏入,虎背熊腰瞬间笼罩了帐内大半空间。他那双燃烧着怒火的血红眼睛先是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严高举令牌的手上,同他们这些没见过血的生娃娃不同,他可是在战场上断过人首的,怒目圆睁之下竟无人敢动,他见状直接扒拉开李严身边的侍卫,大跨步到了李严面前,挡住脸色依旧平静的长孙玄身上。
“李御史是吧”习达嗤笑一声,“你好大的威风!‘先斩后奏’?陛下给你的权柄,是让你来边疆查证,不是让你来这里杀良冒功,动摇军心的,长孙先生乃胥统帅肱骨,运筹帷幄,立下赫赫功勋!若无他坐镇调度,这北疆怕是早就落到那些戎犬手里,你问问这些将士!”他猛地一指帐内那几名将领,“问问他们,是谁在将军不在时,带着他们顶住了东胡的猛攻?!”
那几名将领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点着头,手依旧未离开刀柄,一幅蓄势待发的驾驶。
李严被这人这突如其来的出现和毫不留情的斥责噎得一窒,脸色一阵青白。他举着令牌的手微微颤抖,厉声道:“休要包庇!胥衡通敌叛国,畏罪潜逃!这人代掌帅印,形同谋逆!本官奉旨行事,何来构陷?你如此阻挠,莫非也是同党?!”
“同党?”习达怒极反笑,声震屋瓦,“老子这颗头颅,砍过无数东胡狗贼!更别说胥将军,老子就说句大不敬的,若是这北疆非要冠名姓,除却胥字,老子想不出别的字,还通敌?那当初胥将军何必要收复失地,直接跟着东胡打进京城算了!”他讽刺道,同时猛地踏前一步,沉重的战靴踏得地面尘土微扬,杀意竟逼得李严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半步,高举令牌的
手臂也微微垂落。
“况且胥将军行踪,乃军中最高机密,岂是尔等宵小能随意打探的?他此刻所行之事,关乎此战成败,关乎大安北境安危!”
“至于长孙先生掌军……”
他话音未落,一直沉默如石的长孙玄,终于动了。
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这位看起来瘦弱无比的文士缓缓上前一步,拦在了暴怒的习达和愤愤的李严之间。他无视了李严的眼神,也仿佛没看到那面象征皇权的玄铁令牌。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李严的脸上,然后,做了一个让整个大帐瞬间陷入死寂的动作——
长孙玄抬起脚,穿着普通草鞋的脚,不轻不重地,踏在了李严刚刚因为后退而垂落、几乎要触碰到地面的那面“如朕亲临,先斩后奏”的玄铁令牌之上!
布鞋的鞋底,覆盖了令牌上那八个篆字。
“僭越?”长孙玄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在这呼吸窒住的大帐内具有难以言语的气势。他迎着李严那因极度震惊和屈辱而显得扭曲的面孔,在众人几乎要瞪出眼眶的目光,缓缓地、极其缓慢地从怀中掏出一物。
那是一方令牌。
材质非金非玉,却流转着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暗赤色光泽,令牌的正面,没有任何繁复的花纹,唯有一只线条刚劲凌厉、栩栩如生的仙鹤。
鹤符! ↑返回顶部↑
长孙玄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李严身上,他并未行礼,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淡无波,却字字清晰:“李大人息怒。将军接到急报,东胡意图从西北攻入,康忠郡王下落不明,军情如火,统帅便待兵前去驰援,在下不才,承蒙统帅信任,暂代处理日常军务,待将军回营,自当交割清楚。此乃军中惯例,非是僭越。”
“惯例?”李严怒极反笑,“好一个‘惯例’!胥衡通敌叛国,铁证如山!陛下震怒,特遣本官持旨彻查!他此刻‘不知所踪’,是畏罪潜逃,还是去与东胡密会?而你!”他猛地一指,指尖几乎要戳到公孙水面前,“身为胥贼心腹,嫌疑重大!还敢在此巧言令色,把持军务?我看你就是同党!”
“通敌?”公孙水的眉头终于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李大人,军情大事,岂能仅凭几纸不明来历的文书定论?统帅……”
“住口!”李严厉声打断,不再废话,猛地从怀中掏出一面乌沉沉的玄铁令牌——那是钦差御史象征皇权的信物,其上“如朕亲临,先斩后奏”八个血红的篆字在火光下狰狞刺目!
“本官奉旨查案,有专断之权!”李严高举令牌,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目光扫过帐内几名将领,最终定格在公孙水身上,如同在看一个死人,“此人身涉逆案,嫌疑重大,且僭越军权,罪不容诛!来人!即刻将此逆贼拿下!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遵令!”他身后的两名魁梧御史侍卫轰然应诺,手按腰刀,如狼似虎般就要扑向公孙水。
帐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那几名将领虽不知发生什么,有人手已按在刀柄上,青筋暴起,眼中血丝密布,护在公孙水面前。
第103章
两方僵持之际——
“我看谁敢动长孙先生!”
一声如同闷雷般的咆哮,厚重的牛皮帘门被一只覆盖着精铁臂甲的大手粗暴地掀开,一个高大魁梧如小山般的身影挟着背地特有的寒意撞了进来。
正是北疆军营的另一猛将习达。
他显然刚从最前线下来,玄黑色的重甲上溅满了暗红色的、尚未完全干涸的血污,头盔下的鬓角沾着沙尘,一双虎目因连日的厮杀和此刻的暴怒而布满骇人的血丝,他腰间那柄沉重的战刀,刀鞘上沾满血泥,随着他沉重的步伐撞击着甲叶,发出令人心悸的“哐哐”声。
他一步踏入,虎背熊腰瞬间笼罩了帐内大半空间。他那双燃烧着怒火的血红眼睛先是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严高举令牌的手上,同他们这些没见过血的生娃娃不同,他可是在战场上断过人首的,怒目圆睁之下竟无人敢动,他见状直接扒拉开李严身边的侍卫,大跨步到了李严面前,挡住脸色依旧平静的长孙玄身上。
“李御史是吧”习达嗤笑一声,“你好大的威风!‘先斩后奏’?陛下给你的权柄,是让你来边疆查证,不是让你来这里杀良冒功,动摇军心的,长孙先生乃胥统帅肱骨,运筹帷幄,立下赫赫功勋!若无他坐镇调度,这北疆怕是早就落到那些戎犬手里,你问问这些将士!”他猛地一指帐内那几名将领,“问问他们,是谁在将军不在时,带着他们顶住了东胡的猛攻?!”
那几名将领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点着头,手依旧未离开刀柄,一幅蓄势待发的驾驶。
李严被这人这突如其来的出现和毫不留情的斥责噎得一窒,脸色一阵青白。他举着令牌的手微微颤抖,厉声道:“休要包庇!胥衡通敌叛国,畏罪潜逃!这人代掌帅印,形同谋逆!本官奉旨行事,何来构陷?你如此阻挠,莫非也是同党?!”
“同党?”习达怒极反笑,声震屋瓦,“老子这颗头颅,砍过无数东胡狗贼!更别说胥将军,老子就说句大不敬的,若是这北疆非要冠名姓,除却胥字,老子想不出别的字,还通敌?那当初胥将军何必要收复失地,直接跟着东胡打进京城算了!”他讽刺道,同时猛地踏前一步,沉重的战靴踏得地面尘土微扬,杀意竟逼得李严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半步,高举令牌的
手臂也微微垂落。
“况且胥将军行踪,乃军中最高机密,岂是尔等宵小能随意打探的?他此刻所行之事,关乎此战成败,关乎大安北境安危!”
“至于长孙先生掌军……”
他话音未落,一直沉默如石的长孙玄,终于动了。
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这位看起来瘦弱无比的文士缓缓上前一步,拦在了暴怒的习达和愤愤的李严之间。他无视了李严的眼神,也仿佛没看到那面象征皇权的玄铁令牌。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李严的脸上,然后,做了一个让整个大帐瞬间陷入死寂的动作——
长孙玄抬起脚,穿着普通草鞋的脚,不轻不重地,踏在了李严刚刚因为后退而垂落、几乎要触碰到地面的那面“如朕亲临,先斩后奏”的玄铁令牌之上!
布鞋的鞋底,覆盖了令牌上那八个篆字。
“僭越?”长孙玄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在这呼吸窒住的大帐内具有难以言语的气势。他迎着李严那因极度震惊和屈辱而显得扭曲的面孔,在众人几乎要瞪出眼眶的目光,缓缓地、极其缓慢地从怀中掏出一物。
那是一方令牌。
材质非金非玉,却流转着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暗赤色光泽,令牌的正面,没有任何繁复的花纹,唯有一只线条刚劲凌厉、栩栩如生的仙鹤。
鹤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