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风流 第66节(4 / 4)
在谢珩离开后,谢照转头吩咐家中仆人收拾东西,他将要启程回盛京。他重新从锦匣中取出霍燕交给他的那封书信,没有打开,对着阳光看了会儿,泛黄的信封被照的透亮,隐约显出些文字的阴影来,他的表情平静祥和。
正如坊间所传闻的那样,西北老一辈的将军之间交情匪浅,如霍荀、卫盛、以及更早的王珣、王道陵等人,其实私下都是有过生死交情的密友,彼此在地缘上互为友邻,又同为边将一起抗击氐人,往往跟容易发展出深厚的情谊,同样的,也更容易探知到彼此的秘密。
这是朱雀台案后卫盛寄给当时的黄州太守赵元的一封密信,意外地被霍荀截获抄录,霍荀保存这个秘密近二十年,直到今日才拿出来为自己的子孙投石探路。
这封密信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广阳王赵元收留先太子遗孤赵乾,改其名为赵慎,将他当做世子培养,瞒天过海二十年。
霍荀之所以专门交代霍燕要将这封信亲手交给谢照,而非是谢珩,其实是做了一番深思熟虑的。谢珩对西北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连霍荀也实在有几分看不透这年轻的当权者,同样的,在他的眼中,谢珩也不了解他,双方彼此不熟识,便无法信任,接收消息便容易有误解。但谢照则不同,霍荀与谢照暗中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他将这封信交给谢照,是因为他深知谢照必然能够明白他的意思,而通过谢照再转达给谢珩,此事便不会有任何偏差。
在霍荀眼中,谢照与谢珩是推心置腹的亲父子,谢照提前退仕,将权力让渡给谢珩,足以见两人同心同德。但令他绝没有想到的是,谢照与谢珩这对父子却并非是外人所见到的那般父慈子孝,甚至二者的观念可以说水火不容。谢照当初之所以让位,其本质上乃是谢府内部权斗的结果,之后避居东山,一来是因为他确实身体衰弱,二来则因为在他的眼中,朝野局势已经稳定,西北三家难成气候,他不愿分裂建章谢氏,所以才主动让贤。
霍荀没有料到,自己这误打误撞的一个举动,间接地改变了一切。 ↑返回顶部↑
正如坊间所传闻的那样,西北老一辈的将军之间交情匪浅,如霍荀、卫盛、以及更早的王珣、王道陵等人,其实私下都是有过生死交情的密友,彼此在地缘上互为友邻,又同为边将一起抗击氐人,往往跟容易发展出深厚的情谊,同样的,也更容易探知到彼此的秘密。
这是朱雀台案后卫盛寄给当时的黄州太守赵元的一封密信,意外地被霍荀截获抄录,霍荀保存这个秘密近二十年,直到今日才拿出来为自己的子孙投石探路。
这封密信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广阳王赵元收留先太子遗孤赵乾,改其名为赵慎,将他当做世子培养,瞒天过海二十年。
霍荀之所以专门交代霍燕要将这封信亲手交给谢照,而非是谢珩,其实是做了一番深思熟虑的。谢珩对西北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连霍荀也实在有几分看不透这年轻的当权者,同样的,在他的眼中,谢珩也不了解他,双方彼此不熟识,便无法信任,接收消息便容易有误解。但谢照则不同,霍荀与谢照暗中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他将这封信交给谢照,是因为他深知谢照必然能够明白他的意思,而通过谢照再转达给谢珩,此事便不会有任何偏差。
在霍荀眼中,谢照与谢珩是推心置腹的亲父子,谢照提前退仕,将权力让渡给谢珩,足以见两人同心同德。但令他绝没有想到的是,谢照与谢珩这对父子却并非是外人所见到的那般父慈子孝,甚至二者的观念可以说水火不容。谢照当初之所以让位,其本质上乃是谢府内部权斗的结果,之后避居东山,一来是因为他确实身体衰弱,二来则因为在他的眼中,朝野局势已经稳定,西北三家难成气候,他不愿分裂建章谢氏,所以才主动让贤。
霍荀没有料到,自己这误打误撞的一个举动,间接地改变了一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