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校区的一切都很陈旧,掉了皮的外墙、昏黄慎人的警示灯、好些年不营业堆满了破树叶子的小喷泉、还有四下漏风的教室、吱呀吱呀响的桌椅板凳......没一处看了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的。
  记得好像听徐杨提起过,正是因为如此,每年寒暑假才把留校生送到老校区来,说是酒足饭饱思淫y欲,日子太安逸了,就会缺少斗志。
  姜宁对这些道听途书的每一句解释都有颇多反驳,对这个破败的老校区更是充满了怨念,她也没什么道理,只是徐杨在这儿晕过一次,便小心眼的心生芥蒂罢了。
  然而到了夏末,连门卫大爷都和她混了个脸熟,整日躺在马路中央晒太阳的黑猫,一脸皇上样儿的吃了她三个肉包子里的馅儿后,她才后知后觉觉出老校区的好
  红砖白瓦的图书馆被岁月冲刷后透出深沉的锈色,连带着怎么也扫不干净的长石板路都显出几分古朴,据说当年修建时安装现代化路灯的建议遭到了建筑系老师的强烈抗议,便都换成了地灯隐在台阶之中。
  夏夜四下静谧,徐杨背对图书馆走向姜宁时,每一步都踩在光里,让人想到漆黑一片的舞台上帷幕拉起的瞬间。
  转眼日子到了月尾,徐杨连轴转的学了足足两个月,每天至少和三百个单词谈心,至少和四个网课老师面对面,至少做五套卷子陶冶情操,就这么着一周下来,少说能废掉六根笔,每天晚上回到家肩膀手肘都嘎吱嘎吱的响,吓得姜宁备了一抽屉各种香味的膏药。
  徐杨也实在是累了,累到难得跳脱放肆一回,抱着西瓜在堤坝上吹风时,生出要把一书包心血扔进河沟子的念头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
  每晚半个西瓜已经成了放学日常,姜宁在路边买了北冰洋,趁徐杨不备就往西瓜里倒汽水,存心捣乱,徐杨一开始没说什么,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往前走,而后猛地一个急刹车那半个西瓜里的北冰洋差点全泼在姜宁身上。
  姜宁气的直跳脚,徐杨装傻充愣、一脸无辜的纳闷:哎?西瓜里咋这么多水啊。
  女孩们在堤坝上打打闹闹,嬉笑的声音顺着水面飘荡至比地平线还要遥远的地方,徐杨实在跑不动举起西瓜投降,为了转移注意力随口大喊:看月亮。
  说完,她率先把头转了过去,姜宁不明所以也跟着转头,看见一轮圆月挂在江边,大的出奇,似乎秋日里坠在树梢的果子,晃悠悠的蹭着水面。
  徐杨愣住了,和温柔宁静的月亮面面相觑,被考研填满的心里忽然窜进一股温润的夜风,堆积的压力偷了个懒,懈怠了、松动了、她破天荒的主动打破了早睡早起的作息表,扭头问:去看月亮吗,我知道一个好地方。
  第29章夏天的月亮落在江边(八)
  老校区西北角有一处已经停用的池塘,池塘坐落在一个半大不大的小园子里,园子里种满了植物,据说有一些还是清热败火的草药,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反正蚊子从不爱往这边来。
  徐杨一手抱着西瓜一手拉着姜宁,深进浅出的踩在分不出路的草丛里,一边摸索方向一边说:有时候背书犯困我就会来这边坐一会儿,那边假山后面有个小亭子,桌椅都是齐全的,人少,也安静,傍晚起风时景色特别好。
  姜宁听着,在后面拽了她一下:咱们方向错了吧,假山在那边啊。
  没错。徐杨直起身子四下看了看,咱们不去假山。
  穿过大半个荒草丛生的园子,再穿过已经干涸的池塘,之后是国际学院的教学楼后墙,后墙外通往天台的长梯不知是没锁好还是年久失修,栅门轻轻一推就开了。
  徐杨颇为得意的回头:这边没人来,来了也不会有人碰这个门,楼上直通新闻系的系办天台,老师们在那放了两张藤椅,这会儿上面没人,视野开阔,最值适合看月亮了。
  说完,她发愁的蹭了蹭手心,叮嘱道:全是锈,蹭我一手你小心点,跟好我。
  姜宁是个路痴,也不管卫星定位都是怎么安排的,自有一套专属地图,别人说东南西北、前后左右,她就只会说左边是一家冷饮店、刚经过一个红绿灯、在地下通道,是吧,应该没走错,哦,我旁边有个老大爷在拉二胡。
  当年高中毕业班级聚会,她在去ktv的路上迷了路,打电话和徐杨汇报的都是在一朵云下面,附近都是树,徐杨抬头看了一眼遍布积雨云的天儿,又看了一眼夏日里越发油亮的、整整齐齐的行道树,深感姜宁这个人,比刚考完的物理大题都难。
  徐杨全然无法理解姜宁找不着路的迷惑,姜宁也永远搞不懂,徐杨为什么总能找到高德地图上都不见得存在的后门,她日渐有着指南针修炼成精的征兆,对各种偏僻小路熟络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什么荒地废院都敢往里走,跟逛自己家后花园子似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