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儿还是给掌柜的一些钱,买件棉衣回来吧。北疆比她想得要冷的多,可别阿姊没找到,她就先病倒了。
  宁五娘翻出压在行李最下头的堪舆图,仔仔细细检查了一番,发现并未受损,也并未被雪水沾湿,这才松了口气。
  这份堪舆图是黎娘子生前之物,她不得已拿来一用,可不能弄坏了。
  说起黎娘子,也不知她现如今有没有转世重新为人?离德阳变故都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她怕是早就投胎了吧?
  宁五娘盯着堪舆图又看了一阵,在心中制定出接下来的路线与计划,刚将图收起来,就响起了敲门声。
  “进。”
  掌柜的亲自端来了饭菜,主食是宁五娘提过的热汤面,佐菜是一叠洒了佐料的干切羊肉,还有一叠金灿灿的,她从未见过的食物。
  “敢问掌柜的,这是何物?”宁五娘好奇地指着一叠金黄的块状东西问。
  “哦,这是土豆。”掌柜的回答道。
  “什么?”
  “土豆,娘子是从中原来的吧,所以没见过,这是近一年才在我们这里出现的,据说是从西边传过来的。”见宁五娘好奇,掌柜的便多说了些,“这东西以前也有,不过毕竟是外来的,贵的很,自打穆郎君来了这里种植出了此物后,这东西便如羊肉一般常见,这一碟子也才十文,娘子尝尝?”
  “穆郎君?”宁五娘骤然拔高了声音,“你说有位穆郎君种出了此物?他何时来的此地?”
  掌柜的想了想,“确切的我也不知,大约也就这一两年吧,从前也不曾见过他。”
  宁五娘稳住心神,又问,“这位穆郎君,长得什么模样?”
  “看着也是从中原来的,说得一口中原官话,长得也同这里的男儿不大相同,挺,秀气。”掌柜的随口问道,“娘子认得穆郎君?”
  “不认识。”宁五娘脱口而出,“只是好奇,故而问了问,多谢掌柜的了。”
  “哎,不妨事,那我就先先去了,娘子有事再唤我。”
  掌柜的走后,宁五娘盯着这碟名为“土豆”的食物止不住发怔。
  怎么会这么巧,姓穆,还是一两年前来的,且会种土豆。
  第一百三十七章
  秋日过去,便又进入了冬日,冬日一过,旧岁也跟着结束了。
  槐榆院里的两棵槐花树上的白花开了谢,谢了开,午后的两株榆钱也是绿了又败,败了又绿,几来几回之间,大晋的昭兴五年再一片歌舞升平中悄然而至。
  自从三年前德阳郡发生了山火,其后大晋境内风调雨顺,再也没有发生过恶劣的天灾,即便天意顺遂,这三年中,萧贞观也从不懈怠。她远离了一切玩乐,每日不是上朝听政,就是一头扎进东海边的院子里处理奏疏,偶尔也会微服离宫体察民情,这个女帝她已经当得能令绝大部分人满意,除了她那个在太康宫里颐养天年的阿耶。
  既为天子,在事亲孝道上,自然也该为天下臣民表率,虽然两代帝王之间的裂纹肉眼可见地日久弥深,但是萧贞观依然坚持着三日一问安,三年里风雨无阻,哪怕十次里太上皇只会见她三次,她也从不埋怨。
  勤于朝政、事必躬亲、例行节俭且怀有孝心,萧贞观的所作所为让前朝那些文武百官挑不出一丝差错,不过他们的目光偶尔也会流露出些许担忧,尤其是向着太极宫的东方眺望时,那份担忧也随之加重。
  三年前,萧贞观力排众议,以天象为由取消了筹备良久的择婿之时,三年里不是没有朝臣重提此事,但无论如何劝说,都不能撼动萧贞观分毫,便是每岁的正旦大宴与千秋节大宴上,太上皇当众提及此事,也会被萧贞观委婉而不留情面地驳斥回去。如此行径难免会令朝臣多想,长此以往,私下总会有流言传出,而在流言里出现得最多的,便是故司农寺丞姜见黎。
  因为朝臣们发现,他们陛下怪异行径的开始,便是从德阳郡回来之后,而在德阳郡发生了什么呢?思来想去,能被陛下记在心里的,也只有那场差点要了她的命的大火了,幸而姜寺丞救了陛下。
  如此舍生忘死的忠臣,怎么能白白死去,何况姜寺丞又出自王府,摄政王殿下的人,该享的死后哀荣一点也不能少。
  于是那段时间不断有朝臣上书,请求追封姜见黎,并赐她陪葬皇陵的殊荣,他们都以为这事儿事顺水推舟,萧贞观必定会应允,可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萧贞观不仅没有追封姜见黎,连衣冠冢都不同意给她立。为此不惜与闻讯从塞外赶回来的摄政王萧九瑜当庭发生数次争执,至于阻拦的缘由,只有一句不明不白的“不合时宜”。
  而后萧九瑜被气得再次出走塞外,已经三年没有再回过长安。这三年里萧贞观从未松口,朝臣们不傻,从她一些作为之中,渐渐琢磨出些什么,譬如萧贞观对京郊那个万作园的重视与日俱增,又譬如姜见黎已经死了三年,司农寺丞一职却再也无人递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