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2 / 2)
郭营长走后,梁述泉思索了一会儿,提笔再白宣上写下了几行小字,而后讲那一块撕下,等墨迹彻底干后,卷起来塞入一只寸把长的细竹筒里,而后讲竹筒放到书房后窗的花台上,连续叩击六下,不一会儿,就有人取走了竹筒。
梁述泉扶着花台闭了闭眼,希望一切顺利,梁氏成败,在此一举。
竹州,草庐。
这一出草庐是羽林卫临时搭建的,真就是个草庐,以草覆顶,墙身采用木骨泥墙的法子造就,一进的院子围着一间屋子,要什么什么没有,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姜见黎用稻草铺好树枝搭起来的床榻,而后双手撑在上头,用力压实,如此铺了好几层,她还是觉着硌得慌,于是叹息道,“陛下何必这么折腾自己。”
萧贞观拿着把扇子扇风,这扇子是个蒲扇,用粗布滚了一圈边沿,看着有些年头了,是姜见黎入城时,拿着两文钱同街边的老妇换来的。
发生山火的地方在距离竹州城五十里外的城郊,因为城中并未被大火波及,之时山火烧了旬月,前几日才被扑灭,那股烟熏火燎的气味始终挥之不去。
“若是能下一场雨便好了。”萧贞观依靠在门框边,抬头望天,刻意回避了姜见黎的问题。
姜见黎将床榻铺好,走到萧贞观身后,顺着她的视线看向外头的天,天是灰的,但却没有乌云,“不会下雨的。”
萧贞观幽幽叹了口气,转过身来同姜见黎面对面,“你说,若是被梁述泉知晓咱们藏在水车中出城,他会不会被气死?”
“臣又不是梁郡守,如何知晓他心中所想。”姜见黎看了一眼临时搭起的简陋床榻,再次询问萧贞观道,“陛下当真不去住驿站?”
“不去。”萧贞观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她从未住过如此简陋的屋子,便是姜见黎在农庄上的那一座草屋,也比这里好得多,她倒是不嫌弃,总觉得姜见黎能住下,自己便也能住,“这里距离安置灾民的善堂很近,过去也方便。”
姜见黎不再劝她,竹州城外受灾的百姓多达千人,这还是能被找到的,那些葬身火海的还不知有多少,受灾的百姓都于昨日被接到城中安置,萧贞观选择住在此处,于她有利。
“今日陛下便早些歇息吧,明日臣再陪陛下前往善堂。”
萧贞观挥着蒲扇摇头,“不必等明日。”
善堂在街尾,是个三进三出的大院落,原是一处富贵人家的家观,后来富贵人家守不住富贵,家道中落,便将这处家观抵了出去,被竹州官府收来改成善堂。善堂才修好没多久,就派上了用场。
前往善堂时,萧贞观没特意掩盖身份,但也没大张旗鼓地张扬,换了一身素布袍,带着几名换了常服的羽林卫就去了,姜见黎手执濯缨随行在侧,装成她的护卫,被萧贞观取笑了好半晌,还说不若让她别当什么司农寺丞了,直接去近卫军中任职,姜见黎用了两声冷笑去回应,萧贞观立刻便老实了。
善堂中的灾民分为两种,一种是没受伤但是家中被山火波及烧毁,无处可去的,另一种更倒霉些,身上受了大大小小的伤,痛苦不堪,其中有一人全身都被白纱布包着,整个人散发着浓重的药味,一动不动地躺在床板上,萧贞观盯着他瞧了许久,都看不出他地胸膛是否还有起伏。
画面委实沉重,萧贞观看着看着就感到心虚得不行。她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励精图治,可是她的臣民依然在各种各样的灾祸中挣扎。
在此处逗留得太久,引得周围得百姓不明所以地将目光朝着这里聚集,姜见黎暗暗扯了一把萧贞观的衣袖,“主上,去里头瞧瞧?”
萧贞观被姜见黎的力道一带,无知无觉地跟着她朝后头走,走着走着,忽然感到肩上传来一股极重的力道,撞得她脚下一个踉跄,控制不住地往后栽去。
幸而姜见黎及时反应过来,将人扯了回来。
“对不住对不住,我不是故意的。”
二人齐刷刷看向罪魁祸首。
祸首是个小郎君,穿着灰色的圆领长袍,袍子的袖口出沾着几点深色的痕迹,手中还扯着一截白纱带,在二人看过来时,躬身连连道歉,“对不住,是某没留神,请二位娘子恕罪。”
萧贞观细细打量了一番眼前人,问道,“这里如此之多的伤员,你这般横冲直撞,万一冲撞了他们可如何是好?”
正说着,从后头窜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见到小郎君后,一脸焦急地抓住他的手腕,连拽带推的就想将人拉走,“二郎,二郎,快去瞧瞧我外孙,他喊着疼呢!”
这个被称呼为“二郎”的小郎君正欲同老者走,另一只胳膊又被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妇人捉住,“二郎,先同我去瞧瞧我儿子!”
老者心急如焚,岂能相让,一巴掌重重地拍在妇人的手背上,“你这个妇人搅什么乱!我孙儿伤势严重,二郎应该先看我孙儿!你松开!”
妇人手下加重了力道,也不管灰袍小郎君被拽得疼不疼,扯着人就往自己这处来,口中还骂骂咧咧的,老者顿时火冒三丈,跳起来就欲与妇人争打。 ↑返回顶部↑
梁述泉扶着花台闭了闭眼,希望一切顺利,梁氏成败,在此一举。
竹州,草庐。
这一出草庐是羽林卫临时搭建的,真就是个草庐,以草覆顶,墙身采用木骨泥墙的法子造就,一进的院子围着一间屋子,要什么什么没有,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姜见黎用稻草铺好树枝搭起来的床榻,而后双手撑在上头,用力压实,如此铺了好几层,她还是觉着硌得慌,于是叹息道,“陛下何必这么折腾自己。”
萧贞观拿着把扇子扇风,这扇子是个蒲扇,用粗布滚了一圈边沿,看着有些年头了,是姜见黎入城时,拿着两文钱同街边的老妇换来的。
发生山火的地方在距离竹州城五十里外的城郊,因为城中并未被大火波及,之时山火烧了旬月,前几日才被扑灭,那股烟熏火燎的气味始终挥之不去。
“若是能下一场雨便好了。”萧贞观依靠在门框边,抬头望天,刻意回避了姜见黎的问题。
姜见黎将床榻铺好,走到萧贞观身后,顺着她的视线看向外头的天,天是灰的,但却没有乌云,“不会下雨的。”
萧贞观幽幽叹了口气,转过身来同姜见黎面对面,“你说,若是被梁述泉知晓咱们藏在水车中出城,他会不会被气死?”
“臣又不是梁郡守,如何知晓他心中所想。”姜见黎看了一眼临时搭起的简陋床榻,再次询问萧贞观道,“陛下当真不去住驿站?”
“不去。”萧贞观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她从未住过如此简陋的屋子,便是姜见黎在农庄上的那一座草屋,也比这里好得多,她倒是不嫌弃,总觉得姜见黎能住下,自己便也能住,“这里距离安置灾民的善堂很近,过去也方便。”
姜见黎不再劝她,竹州城外受灾的百姓多达千人,这还是能被找到的,那些葬身火海的还不知有多少,受灾的百姓都于昨日被接到城中安置,萧贞观选择住在此处,于她有利。
“今日陛下便早些歇息吧,明日臣再陪陛下前往善堂。”
萧贞观挥着蒲扇摇头,“不必等明日。”
善堂在街尾,是个三进三出的大院落,原是一处富贵人家的家观,后来富贵人家守不住富贵,家道中落,便将这处家观抵了出去,被竹州官府收来改成善堂。善堂才修好没多久,就派上了用场。
前往善堂时,萧贞观没特意掩盖身份,但也没大张旗鼓地张扬,换了一身素布袍,带着几名换了常服的羽林卫就去了,姜见黎手执濯缨随行在侧,装成她的护卫,被萧贞观取笑了好半晌,还说不若让她别当什么司农寺丞了,直接去近卫军中任职,姜见黎用了两声冷笑去回应,萧贞观立刻便老实了。
善堂中的灾民分为两种,一种是没受伤但是家中被山火波及烧毁,无处可去的,另一种更倒霉些,身上受了大大小小的伤,痛苦不堪,其中有一人全身都被白纱布包着,整个人散发着浓重的药味,一动不动地躺在床板上,萧贞观盯着他瞧了许久,都看不出他地胸膛是否还有起伏。
画面委实沉重,萧贞观看着看着就感到心虚得不行。她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励精图治,可是她的臣民依然在各种各样的灾祸中挣扎。
在此处逗留得太久,引得周围得百姓不明所以地将目光朝着这里聚集,姜见黎暗暗扯了一把萧贞观的衣袖,“主上,去里头瞧瞧?”
萧贞观被姜见黎的力道一带,无知无觉地跟着她朝后头走,走着走着,忽然感到肩上传来一股极重的力道,撞得她脚下一个踉跄,控制不住地往后栽去。
幸而姜见黎及时反应过来,将人扯了回来。
“对不住对不住,我不是故意的。”
二人齐刷刷看向罪魁祸首。
祸首是个小郎君,穿着灰色的圆领长袍,袍子的袖口出沾着几点深色的痕迹,手中还扯着一截白纱带,在二人看过来时,躬身连连道歉,“对不住,是某没留神,请二位娘子恕罪。”
萧贞观细细打量了一番眼前人,问道,“这里如此之多的伤员,你这般横冲直撞,万一冲撞了他们可如何是好?”
正说着,从后头窜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见到小郎君后,一脸焦急地抓住他的手腕,连拽带推的就想将人拉走,“二郎,二郎,快去瞧瞧我外孙,他喊着疼呢!”
这个被称呼为“二郎”的小郎君正欲同老者走,另一只胳膊又被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妇人捉住,“二郎,先同我去瞧瞧我儿子!”
老者心急如焚,岂能相让,一巴掌重重地拍在妇人的手背上,“你这个妇人搅什么乱!我孙儿伤势严重,二郎应该先看我孙儿!你松开!”
妇人手下加重了力道,也不管灰袍小郎君被拽得疼不疼,扯着人就往自己这处来,口中还骂骂咧咧的,老者顿时火冒三丈,跳起来就欲与妇人争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