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2 / 2)
萧贞观于辰时三刻登上织霞楼,今日她穿了常服,正红广绣高腰襦裙上缠枝凤鸟卷草纹若隐若现,臂间郁金色的披帛下坠着一圈透明的琉璃珠,随着她登楼的动作发出轻微的“叮咚”之声。
这一身常服还是她为德阳长公主之时,尚服局司衣司为她制的,统共就穿过一回,难为青菡翻箱倒柜地将这件衣裳寻了出来。不过她虽穿着当公主时的衣裳,发髻却不是那时的发髻。今日她梳了单刀髻,未戴步摇,只戴了唯有帝王可用的龙首簪,既符合她而今的身份,也可向百官昭示她厉行勤俭之心。
太上皇携苏后来时,见到萧贞观这副装扮,满意地点头,百官更是起身褒赞,称颂之声不断,直到巳时正点方才停歇。
时辰已至,该开宴了。
萧贞观接过青菡呈过来的春酒,起身走到楼边栏杆处,将酒往湖中洒去,第一杯酒先敬春神。第二杯酒如法炮制,再敬桃仙。等到了第三杯,才宴群臣。
三杯酒过后,春游宴正式开宴。
因不是宫中正经大宴,故而宴上的规矩并没有那么多,群臣百官可尽情对酌,也可随意走动在各层楼上赏花,更可凭栏远眺远处桃景,若有文兴大发之人,还可当场赋诗作词。
这春游宴上赋诗作词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到可以追溯至大晋延和一朝。那时大晋正处于南渡时期,都城在而今的江宁郡楚州,南渡后,大晋朝政受江南世家操控,延和帝为制衡世家,引其妻昭敬燕皇后入朝垂帘,燕皇后定下来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日于汤泉行宫举办千诗宴的规矩,千诗宴上只有女眷,凡是参与千诗宴的女眷,皆可根据当岁的“飞花令”作诗一首,再由燕皇后评出魁首。此宴从延和朝一直举办到凤临朝,期间出过魁首无数,个个都是足以在大晋的史册上留笔之辈,到了凤临朝,女子可以参与科考入朝为官后,千诗宴才不再举办,取而代之的是春游宴,与此同时,赋诗作词的习俗也一并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宴上不再有“飞花令”,百官可自由写作。
去岁大晋灾害频发,因而春日只举办了亲耕礼,并未举办春游宴,所以本次春游宴还是昭兴一朝的第一场春游宴。
凡是被赋上“第一”这种字眼的,意义都非同寻常。但是作为宴主,萧贞观却兴致缺缺,或者说,她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太上皇不动声色地看着,只字不提昨晚之事,连今日魏延徽没有出席春游宴的缘由也半点都不透露。
萧贞观对昨晚的事心有余悸,魏延徽不在她眼皮子底下,姜见黎也不在此处,她总觉得心下惴惴,暗中给青菡递了个眼神,让她多派几个人牢牢守住嘉风殿。若不是太上皇看得懂暗语,她恨不能直接调暗卫去姜见黎身边盯着。
许是她的神色太过惹眼,已经有不少官吏察觉出他们的陛下兴致并不高,臣随主意,如此一来,他们倒是不敢再造次,胡乱走动,宴上的气氛一下子低落下来。
等到大半的官吏回到了位置上,太上皇才开口,“孤观今日众卿兴致勃勃颇高,作诗赋词之人不在少数,有了诗有了词,孤以为,还缺一物。”
萧贞观不得不接过话头,问道,“阿耶以为还缺什么?”
“自然是,”太上皇故意卖了个关子,朝傅缙那头看去,“画,诸位以为,是与不是?”
话音一落,底下便有不少朝臣附和,“上皇英明,臣等也不尽然皆擅词赋,有的同僚在丹青一道上更甚一筹。”
萧贞观顺着太上皇的目光看去,只一眼便知他存了什么心思,她不是很想如他的意,但是经过昨晚之事,她终是有了顾忌,“那就请擅丹青的臣工各显神通,就,以‘逃之夭夭’为题,各自作画来瞧瞧。”
“既然诸卿如此有兴致,”太上皇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搁在案几上,“那么孤就以此玉为彩头,由吾儿来品评画作,夺得魁首的,可得此玉。”
太上皇压了彩头,萧贞观便也得做出平衡之举。画画的能有彩头,赋诗作词的也得有,不能厚此薄彼,她思索片刻,道,“朕的身上倒是没什么可用作彩头的,不过今岁正旦时,钧窑供了一套蓝琉璃莲花杯盏【1】,澄澈如碧空,朕便以那套莲花盏为彩头,青菡,你去嘉风殿将此盏取来。”
底下众臣听罢一阵欢呼,能作能画的纷纷起身往六层的墨室而去。这其中,并没有傅缙的身影。
大部分官吏都下去看热闹了,还在七层的也不剩下几个,这样一来,傅缙这个丹青妙手独坐宴堂就显得格外惹眼。
萧贞观忍不住幸灾乐祸,手执酒樽浅浅饮了一小口,借这个动作遮掩嘴角的笑意。
笑意转瞬即逝,她还未来得及饮下第二口,就听到太上皇扬声问道,“孤记得太仓令极擅丹青,怎么今日不去一展身手啊?”
傅缙听到自己被点了名,起身来到堂中央,躬身回道,“回禀上皇,臣虽略懂丹青道,但是缺不善画桃花。”
“哦?”太上皇不欲就此放过他,或者说不欲就此放过幸灾乐祸的萧贞观,继续道,“想来好似傅卿自谦了,今日不过寻常春宴,又不是画院的考核,傅卿不必如此紧张,所以挥毫即可。”
话已至此,傅缙总不能不知好歹,揖首应了一声,转身下楼。
然后就在此时,楼下忽然传来一声惊呼,紧接着惊叫声此起彼伏响起。
“有人!” ↑返回顶部↑
这一身常服还是她为德阳长公主之时,尚服局司衣司为她制的,统共就穿过一回,难为青菡翻箱倒柜地将这件衣裳寻了出来。不过她虽穿着当公主时的衣裳,发髻却不是那时的发髻。今日她梳了单刀髻,未戴步摇,只戴了唯有帝王可用的龙首簪,既符合她而今的身份,也可向百官昭示她厉行勤俭之心。
太上皇携苏后来时,见到萧贞观这副装扮,满意地点头,百官更是起身褒赞,称颂之声不断,直到巳时正点方才停歇。
时辰已至,该开宴了。
萧贞观接过青菡呈过来的春酒,起身走到楼边栏杆处,将酒往湖中洒去,第一杯酒先敬春神。第二杯酒如法炮制,再敬桃仙。等到了第三杯,才宴群臣。
三杯酒过后,春游宴正式开宴。
因不是宫中正经大宴,故而宴上的规矩并没有那么多,群臣百官可尽情对酌,也可随意走动在各层楼上赏花,更可凭栏远眺远处桃景,若有文兴大发之人,还可当场赋诗作词。
这春游宴上赋诗作词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到可以追溯至大晋延和一朝。那时大晋正处于南渡时期,都城在而今的江宁郡楚州,南渡后,大晋朝政受江南世家操控,延和帝为制衡世家,引其妻昭敬燕皇后入朝垂帘,燕皇后定下来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日于汤泉行宫举办千诗宴的规矩,千诗宴上只有女眷,凡是参与千诗宴的女眷,皆可根据当岁的“飞花令”作诗一首,再由燕皇后评出魁首。此宴从延和朝一直举办到凤临朝,期间出过魁首无数,个个都是足以在大晋的史册上留笔之辈,到了凤临朝,女子可以参与科考入朝为官后,千诗宴才不再举办,取而代之的是春游宴,与此同时,赋诗作词的习俗也一并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宴上不再有“飞花令”,百官可自由写作。
去岁大晋灾害频发,因而春日只举办了亲耕礼,并未举办春游宴,所以本次春游宴还是昭兴一朝的第一场春游宴。
凡是被赋上“第一”这种字眼的,意义都非同寻常。但是作为宴主,萧贞观却兴致缺缺,或者说,她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太上皇不动声色地看着,只字不提昨晚之事,连今日魏延徽没有出席春游宴的缘由也半点都不透露。
萧贞观对昨晚的事心有余悸,魏延徽不在她眼皮子底下,姜见黎也不在此处,她总觉得心下惴惴,暗中给青菡递了个眼神,让她多派几个人牢牢守住嘉风殿。若不是太上皇看得懂暗语,她恨不能直接调暗卫去姜见黎身边盯着。
许是她的神色太过惹眼,已经有不少官吏察觉出他们的陛下兴致并不高,臣随主意,如此一来,他们倒是不敢再造次,胡乱走动,宴上的气氛一下子低落下来。
等到大半的官吏回到了位置上,太上皇才开口,“孤观今日众卿兴致勃勃颇高,作诗赋词之人不在少数,有了诗有了词,孤以为,还缺一物。”
萧贞观不得不接过话头,问道,“阿耶以为还缺什么?”
“自然是,”太上皇故意卖了个关子,朝傅缙那头看去,“画,诸位以为,是与不是?”
话音一落,底下便有不少朝臣附和,“上皇英明,臣等也不尽然皆擅词赋,有的同僚在丹青一道上更甚一筹。”
萧贞观顺着太上皇的目光看去,只一眼便知他存了什么心思,她不是很想如他的意,但是经过昨晚之事,她终是有了顾忌,“那就请擅丹青的臣工各显神通,就,以‘逃之夭夭’为题,各自作画来瞧瞧。”
“既然诸卿如此有兴致,”太上皇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搁在案几上,“那么孤就以此玉为彩头,由吾儿来品评画作,夺得魁首的,可得此玉。”
太上皇压了彩头,萧贞观便也得做出平衡之举。画画的能有彩头,赋诗作词的也得有,不能厚此薄彼,她思索片刻,道,“朕的身上倒是没什么可用作彩头的,不过今岁正旦时,钧窑供了一套蓝琉璃莲花杯盏【1】,澄澈如碧空,朕便以那套莲花盏为彩头,青菡,你去嘉风殿将此盏取来。”
底下众臣听罢一阵欢呼,能作能画的纷纷起身往六层的墨室而去。这其中,并没有傅缙的身影。
大部分官吏都下去看热闹了,还在七层的也不剩下几个,这样一来,傅缙这个丹青妙手独坐宴堂就显得格外惹眼。
萧贞观忍不住幸灾乐祸,手执酒樽浅浅饮了一小口,借这个动作遮掩嘴角的笑意。
笑意转瞬即逝,她还未来得及饮下第二口,就听到太上皇扬声问道,“孤记得太仓令极擅丹青,怎么今日不去一展身手啊?”
傅缙听到自己被点了名,起身来到堂中央,躬身回道,“回禀上皇,臣虽略懂丹青道,但是缺不善画桃花。”
“哦?”太上皇不欲就此放过他,或者说不欲就此放过幸灾乐祸的萧贞观,继续道,“想来好似傅卿自谦了,今日不过寻常春宴,又不是画院的考核,傅卿不必如此紧张,所以挥毫即可。”
话已至此,傅缙总不能不知好歹,揖首应了一声,转身下楼。
然后就在此时,楼下忽然传来一声惊呼,紧接着惊叫声此起彼伏响起。
“有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