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孩童尚不知故人为何,大抵也只有她自己知晓,所谓故人,是那个不断死去又不断重生的自己。
  海水中的自己,江水中的自己。
  她祭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长江的暗潮又急又猛,她为萧贞观肃清江潮,岂能因一道诏令就心甘情愿将属于自己的拱手相让。
  她要的不多,可萧贞观过河拆桥不愿给,那么她只能连本带利地,向她讨得更多。
  翊王的爵位又算得了什么。
  第八十六章
  一夕秋风再起,携着初霜而来,染尽层林。从离开京师那一日算起,赈灾的使团在外已整整三月,而今,他们终于要踏着满地霜白离开江南。
  姜见黎一行启程离开楚州那一日,新上任的江南道行军总管季百景率江宁郡大小官吏前来送行。
  这位季总管并非江南人士,祖籍川益,原为川益郡守,在仇良弼被萧贞观罢免下狱后,季百景就被调任至江南道。季总管的官话说得尚有欠缺,一张口满满都是川蜀那边的口音,一开始姜见黎想不通萧贞观为何要调这么个对江南道人生地不熟的官吏前来接替仇良弼的位置,后来经过一个月的相处,她逐渐意识到季百景的调动,未必就是萧贞观的意思,更像是太上皇萧承乾的手笔。
  季百景的根基在川益,他在江南无可倚仗,但同时他又曾在安南都护府任长史,安南诸地虽早就臣服于大晋,成为大晋的臣属国,但是各邦之间仍常有争端发生,季百景在任长史期间内调停各邦,助安南大都护稳定安南局势,由此可见,此人是个深谙制衡之道的老手。
  而今的江南道,正需要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当季百景操着他那口并不熟练的官话祝使团一路顺风时,姜见黎忽然想起了她刚来楚州的那一日,仇良弼率领官吏站在江南道府衙前迎接他们时的情形。
  才过了三月,江南道已经物是人非。
  楚州刺史贺准死于公堂之上,仇良弼、孟识之辈也被下了狱,五日前由羽林卫押解入京候审,当日在场的官吏,唯有一个苗在舟仍立在那里。
  苗在舟仍是江宁郡守,不赏不罚,这个结果昨日才从京城传来,一道来的还有一封盖了萧贞观天子印的书信,姜见黎看不到其中的内容,但是从苗在舟半是惊慌半是庆幸的神色猜测,萧贞观必定在信中训斥了他一顿,同时也给了他将功折罪的机会。至于日后这个郡守之位能不能坐稳,就看苗在舟如何行事了。
  “季总管,苗郡守,诸位同僚,”司农少卿夏侯汾抬手回礼,“就送到这里吧,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缘来日自会相见。”
  “夏侯少卿,姜主簿,诸位同僚,一路好走。”
  在季百景等人的目送下,姜见黎紧随夏侯汾跨上了马,队伍沿着留都主街缓缓向着城外行去,主街两旁有不少前来观看的百姓,三三两两地团聚在一起,却都安静得很。
  行径半途,姜见黎忽然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人穿了一身寻常百姓的素袍,隐于人群中,面带感激地郑重朝她屈身拱手。
  此人便是前任隆化仓总管林沽。林沽曾迫于仇良弼的淫威,用销毁霉米的旁门左道帮他监守自盗,按照大晋律法,即便不被判斩刑,也会落得一个发配北地边疆的结果,但是他暗中将数年来仇良弼的罪证一一留存,在姜见黎巡视隆化仓时故意露出破绽暗示使团隆化仓有异,引导姜见黎发现隆化仓的秘辛,其后又配合姜见黎布假死之局,将仇良弼等人一网打尽,姜见黎曾答应保他全家,而萧贞观大约也觉得可功过相抵,只将其没收家产,贬为平民,到底留了全家的性命。
  宦海沉浮十余载,而今一朝白身,林沽的脸上却并没有多少遗憾与怨怼,姜见黎觉得,他更欣然于自己的解脱。
  她朝人群中的林沽微微颔首,各有所求,各有所得,各怀其志,就此告别。
  北方的秋日比南方要浓烈,过了江,就好像进入了初冬一般,迎面而来的风,已经可以用凛冽来形容。
  傅缙挨不住冷,早早地舍弃了他惯穿的广袖博衣,换上了棉衣,同时还劝姜见黎要保重身子,姜见黎不忍告诉傅缙,其实她一点也不冷,只推说自己没带棉衣,一行人就这么紧赶慢赶,在霜降前一日回到了长安。
  这一日刚好是休沐,太极宫中不举行早朝,萧贞观难得能在早间多休息一个时辰,昏昏沉沉之间,被青菡急促地唤醒。
  “做什么?”萧贞观迷迷糊糊地将枕头压在自己的脸上,嘟囔道,“今儿不是罢朝休沐吗?”
  青菡半跪在御榻前轻声道,“陛下,夏侯少卿回京了,如今就在殿外候着。”
  萧贞观一时反应不及,翻了个身捂住耳朵,“回就回了,有什么事让他明日早朝再回禀……”
  “……”青菡犹豫了片刻,补充说,“太仓令也一道入宫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