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2 / 2)
夏侯汾这一路走得格外纠结,若不是三司急着查案,竭力催促着赶路,他怕是还能在路上拖延上十天半个月。
可再怎么拖延时间,也有到达楚州的时候。
他到的那一天格外不巧,姜见黎去了皖南视察皖南救灾的情况,迎接他的是苗在舟,苗在舟听闻夏侯汾是奉诏而来,笑嘻嘻地告诉他,眼下姜主使不在,他一个代理江南道军政的江宁郡守接不了诏,并态度谦卑地同他商议能不能等姜主簿办完皖南的事务回来,再行宣诏。
此言正中夏侯汾的意,他可巴不得不拿出这封诏书呢,这封诏书可是明晃晃地让他同姜见黎抢功来了,姜见黎虽是他的下峰,但夏侯汾也有骨气,这种半道送给他的功劳,他并不想要,何况他也不想得罪摄政王府。
所以苗在舟想拖延时间,他便一起睁着眼睛说瞎话,将宣诏的时间延后。
等到姜见黎从皖南回来,一见到夏侯汾,便什么都明白了。
没有意外,也没有怨怼,她早就知萧贞观不会让她一家独大。
朝夏侯汾伸出双手接诏时,她面上一片淡然,倒是夏侯汾自己,借口寻了数回,什么“姜主簿舟车劳顿,不若先回去歇着,明日再接诏也不迟”,还有什么“姜主簿一路风尘仆仆,不若更衣之后再接”。
姜见黎听得烦了,直接打断夏侯汾的话,“拿来吧。”
夏侯汾暗叹一声,将御诏送了出去。
姜见黎打开诏书,仔仔细细地观阅,看完后告诉夏侯汾,“下官已知晓陛下圣意,必定协助夏侯少卿做好赈灾之事,不知夏侯少卿对江南道的水灾可有了解?”
夏侯汾福至心灵,转忧为喜,佯装出一副沉重之色,“哎,不瞒姜主簿,本官祖籍关陇,自小也长在关陇,这还是头一回来江南,对江南实在知之甚少。”
“太仓令生于江南道,长于江南道,既然少卿这般说了,那么这几日下官便让太仓令跟随在您身侧,为您解惑。”
夏侯汾如释重负,“赈灾乃关乎民生之大事,本官定要先好生了解一番江南民情,多谢姜主簿急人之危。”
了解是该了解的,至于需要了解多少时日,那可就说不准了。
姜见黎恭敬地拱手,“那么下官就不打搅夏侯少卿了。”
回到屋中,姜见黎将御诏随手搁到一旁,打开一封空白的奏疏,思考了一会儿开始落笔。
那日公堂上的官吏揭露了不少事,罪状都被她命傅缙隽抄整理,从千头万绪之中理出了个囫囵,唯有长江掘堤的真相一直拼凑不上,故而她才亲自前往皖南一趟,而今事情明了,她也该将江南道的风风雨雨从头到尾详细地上呈萧贞观。
因为刚接到萧贞观那封过河拆桥的诏书,她心情并不美妙,所以并未遵循奏疏的体例,在开头写下“下臣恭请陛下圣恩,望吾皇千秋长乐”这样的问候之言,而是直接开始呈奏隆化仓空窖一事。
她故意为之。
第八十三章
奏疏上按了焰纹,驿传司丝毫不敢耽搁,日夜兼程八百里加急将这封奏疏送到了萧贞观面前,同奏疏一起送过去的,还有姜见黎命傅缙誊录的罪证抄本。
听闻江南有急奏,下了朝后,萧贞观匆匆忙忙地赶回勤政殿,没更衣,迫不及待地吩咐吴大监将急奏呈过来,待看到罪证上傅缙的字迹,眸光一暗,悬着的心忽然就坠了地,略显失望地挥了挥手,让吴大监退下。 ↑返回顶部↑
可再怎么拖延时间,也有到达楚州的时候。
他到的那一天格外不巧,姜见黎去了皖南视察皖南救灾的情况,迎接他的是苗在舟,苗在舟听闻夏侯汾是奉诏而来,笑嘻嘻地告诉他,眼下姜主使不在,他一个代理江南道军政的江宁郡守接不了诏,并态度谦卑地同他商议能不能等姜主簿办完皖南的事务回来,再行宣诏。
此言正中夏侯汾的意,他可巴不得不拿出这封诏书呢,这封诏书可是明晃晃地让他同姜见黎抢功来了,姜见黎虽是他的下峰,但夏侯汾也有骨气,这种半道送给他的功劳,他并不想要,何况他也不想得罪摄政王府。
所以苗在舟想拖延时间,他便一起睁着眼睛说瞎话,将宣诏的时间延后。
等到姜见黎从皖南回来,一见到夏侯汾,便什么都明白了。
没有意外,也没有怨怼,她早就知萧贞观不会让她一家独大。
朝夏侯汾伸出双手接诏时,她面上一片淡然,倒是夏侯汾自己,借口寻了数回,什么“姜主簿舟车劳顿,不若先回去歇着,明日再接诏也不迟”,还有什么“姜主簿一路风尘仆仆,不若更衣之后再接”。
姜见黎听得烦了,直接打断夏侯汾的话,“拿来吧。”
夏侯汾暗叹一声,将御诏送了出去。
姜见黎打开诏书,仔仔细细地观阅,看完后告诉夏侯汾,“下官已知晓陛下圣意,必定协助夏侯少卿做好赈灾之事,不知夏侯少卿对江南道的水灾可有了解?”
夏侯汾福至心灵,转忧为喜,佯装出一副沉重之色,“哎,不瞒姜主簿,本官祖籍关陇,自小也长在关陇,这还是头一回来江南,对江南实在知之甚少。”
“太仓令生于江南道,长于江南道,既然少卿这般说了,那么这几日下官便让太仓令跟随在您身侧,为您解惑。”
夏侯汾如释重负,“赈灾乃关乎民生之大事,本官定要先好生了解一番江南民情,多谢姜主簿急人之危。”
了解是该了解的,至于需要了解多少时日,那可就说不准了。
姜见黎恭敬地拱手,“那么下官就不打搅夏侯少卿了。”
回到屋中,姜见黎将御诏随手搁到一旁,打开一封空白的奏疏,思考了一会儿开始落笔。
那日公堂上的官吏揭露了不少事,罪状都被她命傅缙隽抄整理,从千头万绪之中理出了个囫囵,唯有长江掘堤的真相一直拼凑不上,故而她才亲自前往皖南一趟,而今事情明了,她也该将江南道的风风雨雨从头到尾详细地上呈萧贞观。
因为刚接到萧贞观那封过河拆桥的诏书,她心情并不美妙,所以并未遵循奏疏的体例,在开头写下“下臣恭请陛下圣恩,望吾皇千秋长乐”这样的问候之言,而是直接开始呈奏隆化仓空窖一事。
她故意为之。
第八十三章
奏疏上按了焰纹,驿传司丝毫不敢耽搁,日夜兼程八百里加急将这封奏疏送到了萧贞观面前,同奏疏一起送过去的,还有姜见黎命傅缙誊录的罪证抄本。
听闻江南有急奏,下了朝后,萧贞观匆匆忙忙地赶回勤政殿,没更衣,迫不及待地吩咐吴大监将急奏呈过来,待看到罪证上傅缙的字迹,眸光一暗,悬着的心忽然就坠了地,略显失望地挥了挥手,让吴大监退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