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2 / 3)
绛音以为她在闭目养神,安静地坐在一旁不再打扰。
山间除了树叶被风扬起的“沙沙”声,再无其他,连只鸟鸣都不曾传出。
第二支白烛燃到底,火苗摇晃两下,转瞬而逝,只余一缕苒苒升起的白烟,在熹微晨光中氤氲。
姜见黎从案间堆积如山的文册中抬起头,看向从窗缝间漏进来的一线晨光,才恍然意识到,天都亮了。
揉着肿痛的双目来到盥架旁,用盆中冰凉的水揉搓了一会儿眼睛,待肿痛之感稍稍消散,她又重新坐回到案几后。
看了一夜的文册,思绪却还算清晰,她从文册中的万千数字之中抓住了一根细微的线,只要这根线是从承临末年伸展过来的,那么就意味着她的猜测是对的,如今就看傅缙那边是否有同样的发现了。
那边的文册多,姜见黎决定等一等再去瞧傅缙的门,她想先去留宫一趟,了解昨日宫门施药的情况。
才打开房门,就遇上了傅缙。
傅缙睁着一双熬得通红的双目,一只手高高抬起,两指微曲,显然是想敲她的门,结果她先一步打开了房门,傅缙急忙后退半步,躬身道,“下官有急事想讨饶主簿。”
楼下似有人影掠过,姜见黎佯装未觉,侧身让开了路,“太仓令请。”
房门重新阖上,姜见黎尚未来得及开口,就听见傅缙将怀中抱着的几摞文册重重放在案几上。
“这些文册有问题?”姜见黎走过去,低头瞧见最上面一本的落款是“熹和元年”,她便又补充了一句,“从熹和元年开始才出现问题?”
“确切地说,是熹和元年秋。”傅缙将文册翻至后半部分,指给姜见黎看,“这是熹和元年秋新粮入库时,隆化仓出纳的霉米数目。”
隆化仓规模宏大,四百多窖的粮食,难免会有保存不当的,每岁两季新粮入库前,发霉损坏的旧粮便会被清除出仓,一来给新粮腾地儿,二来,也是以防霉变的粮坏了其他的好粮。霉粮各仓皆有,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只是傅缙单独指出来,就很不一般了。
“哦?这些霉粮怎么了?”
“主簿您请看,这熹和元年秋隆化仓出纳的霉米足有万石,”傅缙痛心疾首道,“万石,一整个一号粮窖之数!”
姜见黎顺着傅缙的指尖看过去,文册上果真记着“万石”之数。“这个数目不对?”她面露疑惑,虚心求解。
傅缙沉声回道,“熹和元年,风调雨顺,别说江南不曾遭灾,便是整个大晋,甚至是西北恶劣之地,都无大灾发生,而隆化仓却在熹和元年出纳的万石霉米,主簿您难道不觉得有异吗?”
“只一个熹和元年,并不能够说明什么。”
傅缙似乎早就料到她会这么说,急忙抽出压在最底下的一本文册,轻车熟路地翻到霉粮出纳那一篇指给姜见黎看,“这是承临二十七年的秋的出纳册,霉粮不足一千石,”生怕姜见黎发现不了其中差别,傅缙又补充说,“下官清除地急得,承临二十七年夏末,江宁郡发生过夏涝,规模不大,但是楚州亦有遭灾。”
“不止熹和元年,应当说从熹和元年开始,隆化仓每岁的霉粮都在两万石左右,下官只看到熹和二年,不知主簿有何发现?”
姜见黎拿出早就记下的数字丢给傅缙,“太仓令自己看吧。”
傅缙接过尺把长的白宣,定睛一瞧,双目差点瞪出来,“熹和三年,出霉粮,一万五千石?昭兴元年……”
“昭兴元年春,出霉粮五百石。”姜见黎想也不想就背出了数字,“这些文册上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太仓令?”
傅缙撑着白宣,声音发涩,“这,怎么可能呢?”
“可能什么?又不可能什么?”姜见黎笑道,“江南道不可能监守自盗?”
“若被发现,可是死罪!”傅缙压低了声音。
“若不是去岁起接连不断的天灾,未必就会被我们发现。”姜见黎反驳。
“这……”
“太仓令,你仔细想一想,隆化仓的存粮皆来自江淮之地,怎么会出现湘宁郡岳州的槐米稻?”姜见黎的眸光发冷,“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返回顶部↑
山间除了树叶被风扬起的“沙沙”声,再无其他,连只鸟鸣都不曾传出。
第二支白烛燃到底,火苗摇晃两下,转瞬而逝,只余一缕苒苒升起的白烟,在熹微晨光中氤氲。
姜见黎从案间堆积如山的文册中抬起头,看向从窗缝间漏进来的一线晨光,才恍然意识到,天都亮了。
揉着肿痛的双目来到盥架旁,用盆中冰凉的水揉搓了一会儿眼睛,待肿痛之感稍稍消散,她又重新坐回到案几后。
看了一夜的文册,思绪却还算清晰,她从文册中的万千数字之中抓住了一根细微的线,只要这根线是从承临末年伸展过来的,那么就意味着她的猜测是对的,如今就看傅缙那边是否有同样的发现了。
那边的文册多,姜见黎决定等一等再去瞧傅缙的门,她想先去留宫一趟,了解昨日宫门施药的情况。
才打开房门,就遇上了傅缙。
傅缙睁着一双熬得通红的双目,一只手高高抬起,两指微曲,显然是想敲她的门,结果她先一步打开了房门,傅缙急忙后退半步,躬身道,“下官有急事想讨饶主簿。”
楼下似有人影掠过,姜见黎佯装未觉,侧身让开了路,“太仓令请。”
房门重新阖上,姜见黎尚未来得及开口,就听见傅缙将怀中抱着的几摞文册重重放在案几上。
“这些文册有问题?”姜见黎走过去,低头瞧见最上面一本的落款是“熹和元年”,她便又补充了一句,“从熹和元年开始才出现问题?”
“确切地说,是熹和元年秋。”傅缙将文册翻至后半部分,指给姜见黎看,“这是熹和元年秋新粮入库时,隆化仓出纳的霉米数目。”
隆化仓规模宏大,四百多窖的粮食,难免会有保存不当的,每岁两季新粮入库前,发霉损坏的旧粮便会被清除出仓,一来给新粮腾地儿,二来,也是以防霉变的粮坏了其他的好粮。霉粮各仓皆有,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只是傅缙单独指出来,就很不一般了。
“哦?这些霉粮怎么了?”
“主簿您请看,这熹和元年秋隆化仓出纳的霉米足有万石,”傅缙痛心疾首道,“万石,一整个一号粮窖之数!”
姜见黎顺着傅缙的指尖看过去,文册上果真记着“万石”之数。“这个数目不对?”她面露疑惑,虚心求解。
傅缙沉声回道,“熹和元年,风调雨顺,别说江南不曾遭灾,便是整个大晋,甚至是西北恶劣之地,都无大灾发生,而隆化仓却在熹和元年出纳的万石霉米,主簿您难道不觉得有异吗?”
“只一个熹和元年,并不能够说明什么。”
傅缙似乎早就料到她会这么说,急忙抽出压在最底下的一本文册,轻车熟路地翻到霉粮出纳那一篇指给姜见黎看,“这是承临二十七年的秋的出纳册,霉粮不足一千石,”生怕姜见黎发现不了其中差别,傅缙又补充说,“下官清除地急得,承临二十七年夏末,江宁郡发生过夏涝,规模不大,但是楚州亦有遭灾。”
“不止熹和元年,应当说从熹和元年开始,隆化仓每岁的霉粮都在两万石左右,下官只看到熹和二年,不知主簿有何发现?”
姜见黎拿出早就记下的数字丢给傅缙,“太仓令自己看吧。”
傅缙接过尺把长的白宣,定睛一瞧,双目差点瞪出来,“熹和三年,出霉粮,一万五千石?昭兴元年……”
“昭兴元年春,出霉粮五百石。”姜见黎想也不想就背出了数字,“这些文册上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太仓令?”
傅缙撑着白宣,声音发涩,“这,怎么可能呢?”
“可能什么?又不可能什么?”姜见黎笑道,“江南道不可能监守自盗?”
“若被发现,可是死罪!”傅缙压低了声音。
“若不是去岁起接连不断的天灾,未必就会被我们发现。”姜见黎反驳。
“这……”
“太仓令,你仔细想一想,隆化仓的存粮皆来自江淮之地,怎么会出现湘宁郡岳州的槐米稻?”姜见黎的眸光发冷,“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