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主簿,你误会了。”
  姜见黎的目光变得更加谨慎。
  “下官不知何处得罪过姜主簿,”傅缙当着姜见黎的面,迎着姜见黎一点就炸的目光,格外认真地仔细思索,最后因思索不及徒劳无功而叹了口气,“姜主簿似乎对下官,有敌意。”
  “没有。”姜见黎矢口否认,“太仓令多心了。”
  “下官并未多心,”傅缙言之凿凿,“姜主簿一直都在躲着下官。”
  姜见黎很想往他脑子上呼一巴掌,然而不能,因为她提醒自己,对面这个人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成为萧贞观的夫婿。
  “果然让下官猜中了。”傅缙再次叹了口气。
  姜见黎深吸了好几口气,让自己看上去格外镇定,“太仓令为何忽然这般问?”
  傅缙郑重地朝姜见黎一揖首,“下官虽不知自己何处得罪了姜主簿,但是下官愿意向主簿赔罪,请姜主簿大人不记小人过,能同下官冰释前嫌。”
  姜见黎闭了闭眼,忽然间,她觉得萧贞观脑子不好。
  “太仓令您实在多虑,”姜见黎寻了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由头向他解释,“你我相见不过几面,不甚熟悉也实属正常。”
  傅缙一副看穿了所有的神色,“既然姜主簿不愿提,那么下官便不提了,下官只是想同主簿说,此行我们是为赈灾而来,应当同舟共济,若是姜主簿一直躲着下官,我们之间又该如何守望相助呢?”
  姜见黎抱臂坐直了身子,顺着傅缙的话接着道,“我本想进了楚州,再同太仓令细细商谈一番,既然太仓令先提了,也省得我多此一举了,请太仓令放心,我对太仓令并无偏见,我们同朝为官,该如何,便如何。”
  “有姜主簿这番话在,下官便放心了。”
  马车之中恢复了平静,马车外隔窗传来孟识的声音,“特使,我们这就要入城了。”
  第六十四章
  越往楚州城内走,雨势就越大,天像被捅了好几个硕大的窟窿,雨水哗啦啦地往马车篷上浇,姜见黎坐在车内听着外头的雨声,有好几下声音听上去都像天在往下砸刀子,让人忍不住怀疑车篷会被捅穿。
  “楚州的雨比下官预想的要大得多。”傅缙一脸担忧地望向姜见黎,姜见黎的面色并未比他好上多少,正敛眸沉思着什么。
  稍稍一想,傅缙就明白了。
  “这么大的雨,也不知道城中情形如何。”外头乌云滚滚,没有日光,马车里头也昏暗得紧,傅缙盯着车窗,却什么都看不见,“希望城中粮仓尚能保全。”
  姜见黎目光锐利地看了过来,傅缙所言正戳中她最为担心之处。
  江南地区最大的转运仓,隆化仓,就在楚州。
  “太仓令接管太仓也有一段时日了,不知有没有收到地方呈上的奏疏,其中可有提到隆化仓?”
  大晋粮仓分为三种,一种叫做太仓,太仓设于战略要地,其中存粮皆为军粮,非军用不得出粮,第二种叫做义仓,义仓大小等级不一,大到郡州,小到县城,都会有义仓,义仓统归户部辖制,实际事务归地方管理,发生天灾人祸之时,各地依照所需从义仓调拨粮食进行赈灾,还有一种粮仓叫做转运仓,转运仓既做军用,也做民用,当大战一起,或地方发生大灾大祸,太仓与义仓的存粮难以应对之时,便会起用转运仓的粮食,转运仓多设于江河湖海等水运发达之地,便于起用之时其中粮食可由水路运往所需之地。
  转运仓也归司农寺太仓署管理,但太仓署并无起用转运仓之权,若要从转运仓出粮,必得由天子亲自下诏。【1】
  姜见黎口中的隆化仓建于承临五年,是长江南岸最大的一座转运仓,之前南方诸郡遭遇雪灾,各地义仓存粮不够之时,萧贞观就在萧九瑜的提议下,从隆化仓调拨了五万石存粮运往各地,缓解灾情,此次姜见黎听从萧九瑜之言,从楚州登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隆化仓在此。
  民以食为天,楚州既有江南最大的转运仓,转运仓中存粮无数,若是隆化仓情形尚可,那么于稳住江南灾情将极为有利。
  只是眼下这样的雨势,让姜见黎不得不做起最坏的打算。
  “也许是下官多虑。”傅缙的安慰苍白无力,姜见黎需要的也不是避重就轻的安慰之言,她需要知道隆化仓实际的情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