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昭兴元年的亲耕礼在京郊皇田举行,这一天是二月初十,是钦天监反复推演后才测出来的,唯一一个惊蛰之前的上上吉日。
  这一日的寅时未到,萧贞观就起身了。
  “嗯?陛下自己起来的?”萧九瑜生怕萧贞观起不来,提早一刻到了勤政殿,哪知萧贞观再也不是两个月前初等登基的萧贞观了,殿中香漏一响,她就揉着双眼从榻上爬了起来,即便困顿得紧,也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萧九瑜见状倍感欣慰。
  卯时,御驾准时从太极宫正门朱雀门出发,沿着朱雀大道一路往南,向着城外而去。御驾前有千牛卫开道,后有武卫殿后,中间一截则是帝王仪仗,帝王仪仗之后则是摄政王的舆架,再后头则是文武百官的队伍。
  一个亲耕礼,队伍足有千人之数,浩浩荡荡的,前不见首,后不见尾。
  这是大晋第二位女帝头一回行亲耕礼,之前南北同时天降雪灾,百年罕见,朝野内外私底下有不少流言蜚语,虽都不敢直指女帝德不配位,但大伙儿心底终究犯嘀咕,也对这位十六岁便继承皇位的小女皇充满了好奇,想瞧瞧她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之前女帝离宫前往上林苑时,想要看热闹的百姓早早来到朱雀大道旁等候,就为了占一个前排的位置,好一睹帝王真容,结果帝王的御驾全程都不曾升起帘幕,他们顶着寒冬腊月的凛冽北风站了几个时辰,什么都没瞧见。
  听闻帝王又要出宫,想要看热闹的百姓更是万人空巷。
  这一回萧贞观命令将御驾四面的帷幕全部升起,阿姐说,这样的仪式日后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少,帝王见臣民,令臣民瞻仰帝王威仪,也是她身为一国之君的职责之一。
  第二回离宫,萧贞观心中丝毫没有雀跃兴奋。
  别看她此时此刻高坐御驾之中,冲着两旁山呼万岁的百姓微笑颔首示意,其实她紧张万分,掌心沁出的汗将冕服的广袖都濡湿了,所幸大晋天子在祭礼是所穿的冕服是玄色,看不得出来,不然一会儿下了车架不小心被臣工发现,怕是要在心底笑话她稚嫩。
  含笑着撑了一个多时辰,车架终于抵达了京郊皇田。
  第四十八章
  依照古礼,皇田应为三百亩,为皇帝所种之田,在皇田旁,应设有先农坛,即山川坛,供帝王在行亲耕之事前祭司先农神明、四方山川之用。
  大晋太祖皇帝,大明帝意欲恢复古亲耕之礼,以定大晋正统,便命司农寺与钦天监在京郊划定了皇田的范围,又在皇田旁建造了山川坛。
  山川坛只存在于古礼典籍之中,它真实的模样谁都没有见过,大明帝命礼部工部、翰林院考据了近一年之久,才确定了上古山川坛的规模与外观。
  大晋的山川坛为砖木所建造,立于九五之阶的高台之上,是一座圆形的两层高建筑,它以绿色琉璃覆顶,深棕色乌木架构,白色砖石砌墙,象征皇天后土。这座山川坛曾在永隆末年毁于战火,后被凤临帝重建,又被承临、熹和二帝不断加固修葺,因而从外观上看,仿若新建。
  萧贞观还为公主时,参加过由苏后主持的亲蚕礼,却从未参加过天子亲耕礼,也从未亲眼见过山川坛,她以为山川坛建在山中,却原来是平地起楼,此时此刻站在马车下,放眼望去,山川坛四周皆是没有起伏的平地,显得山川坛更加庄严高大,有种庞然之感,她的面色也不自觉肃穆了几分。
  “请陛下登台!”
  摄政王萧九瑜是今日附祭,由她引着萧贞观一步一步登上山川坛。
  自登基以来,萧贞观常常居于高处,上朝时,庆典时,宴乐时,她都独坐高台,但是奥选出来还没有哪一次底下的人比今日还多的。
  中央禁卫、满朝文武,甚至于司农寺挑选出来的各地耆老,全部汇集在山川坛下,举目仰视着她,或恭敬,或郑重,或激动,无一例外,皆臣服于她,至少表面是如此。
  萧贞观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俯视众人,不禁心神激荡,困意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睁大双眼去努力辨认台下的面孔,离得近的她认得,离得远的,根本就看不清。
  姜见黎虽是七品小吏,但她是京官,又是司农寺官吏,今日也奉命前来参加亲耕礼。她一身不起眼的青袍,与一众小官站在一起,站在百官的最后,淹没在泱泱人群中,扮演着今日最微不足道的角色。
  萧贞观站上高台后,视线往队伍的最后头瞧了好几次,但是姜见黎知道,人这样多,她站得又这样远,皇帝陛下是断然瞧不清她的脸的。
  钟声与鼓声齐鸣,预示着祭典开始。
  第一祭,祭先农,即三皇五帝之一的神农氏。
  萧九瑜率先宣读了祭文,而后将祭文双手呈给萧贞观,萧贞观郑重接过,将祭文丢进事先备好的铜鼎中焚烧,火舌将祭文一点一点吞没,她郑重其事地高声向先农祷告,告词是礼部事先写好的,她私下演练了数遍,早就牢记于心。告词毕,祭文也焚烧殆尽,萧贞观从祭案上取来第一杯酒,缓缓注地,第一祭成。
  第二祭,祭太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