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京还有这种地方……”
  杨律小声嘀咕了一句,抬头看见周凡在盯他,瞬间闭嘴。
  游漪带着大家继续往前走,穿过窄道,右手边一扇白色带窗塑料门,就是这里了。
  “壮壮妈,在家吗?”
  游漪敲了两下,门开了。
  “游医生,快进来。咦?宋大夫?”
  开门的就是壮壮妈,一个身板瘦小的女人,和游漪同年,看起来却要老上几岁。她没想到,宋大夫也来了。
  宋衍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解释道:“听说今天要拍纪录片,正好我来看看壮壮的情况。”
  壮壮妈更热情了,赶紧招呼大家进屋。屋里总共20多平米的空间,一览无遗。灶台厨具和油盐酱醋都堆在门口,锅里还有早上煮的粥,已经凉了。暖气片上搭着壮壮爸的外卖员制服,刚洗完,湿哒哒的。中间一道帘子,把空间分成两半,各放一张床,里间的床上躺着一个孩子,小猫似的缩成了团。今天阴天,光线不好,屋里黑黢黢的,开着灯也不亮堂。
  宋衍径直走向里面,熟练地给孩子揉腿,他学过康复治疗课程,可以做一些训练。
  还和壮壮奶奶聊天:“壮壮这两天怎么样?”
  奶奶操着陕北方言,眉头拧在一起:“还是老样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宋衍又询问了一些信息,比如抬头、翻身、独坐、四点跪姿、爬行等一些关键动作的持续时间和具体状况,还教了壮壮妈几个基本的康复训练动作。
  突然,一股冷流涌进。壮壮爸回来了,他垂着头,脸是皴的,隐在昏暗的灯光下,轮廓模糊,勉强挤出了一个笑。
  游漪转头的时候,发现周凡已经带着杨律和江释贤开拍了。本来就不大的屋里挤满了人,周凡调度,杨律扛着机器小步挪动着跟拍,江释贤在原地盯全景。
  壮壮爸看起来很拘束,今天的拍摄计划里,有一段对他的采访。
  游漪安慰他:“壮壮爸,不用紧张,介绍一下家里情况,需要什么帮助,照实说。”
  周凡找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位置,示意壮壮爸坐到椅子上,杨律和江释贤重新调整方向,镜头里出现壮壮爸的脸,以及他暗暗给自己打气的样子。
  “我的儿子叫壮壮,9个月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不对,别的孩子都会抬头会爬会坐了,他却软绵绵的没有劲儿。我们带他跑遍了当地医院,所有检查都做了,最后在儿科医院做了基因检测,确诊了sma……壮壮妈一个月掉了几十斤秤,我天天抽烟喝酒,整个人都垮了……”
  壮壮爸眼眶红了,停顿一下,抹了两把泪。
  “这个病有药能治,就是价格太吓人了。听说有医疗援助项目,可是算上赠药,一年也要100多万,还是打不起。而且是个无底洞,它不是说花300万、500万就能治好了,是每年都需要100多万,打针了就好一点儿,不打针就退回去,到最后,可能钱没了,人也没了。本来我们两口子在北京打工,想攒钱回老家买楼,现在孩子这样,什么都不想了……”
  “我们就希望,能不能让孩子打针……”
  壮壮爸断断续续把问题说清楚了。
  除了壮壮爸,也采访了壮壮妈和奶奶。整个下午都呆在这儿,拍了很多素材。
  周凡忙活的时候,宋衍给壮壮妈发了一个链接:“这是儿科医院新上线的sma患儿随访系统的调查问卷,一定要找时间填完整,对医生掌握壮壮的病情进展和制定治疗方案特别重要。”宋衍反复嘱咐,遇到不会填的地方随时问他,壮壮妈保证一定按他说的做。
  游漪让宋衍把链接也发给她。
  临走前,游漪告诉壮壮爸妈,目前正在组织开展sma患儿数据摸底工作,和有关部门、药企沟通,希望可以尽快解决问题。等今天拍摄的纪录片上线了,先帮他们筹一些钱。
  五人原路返回,沿着胡同走,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江释贤开口了:“这个孩子是渐冻症?”
  大部分人都知道渐冻症,因为冰桶挑战。
  宋衍告诉他:“不是渐冻症,是脊髓性肌萎缩症,英文缩写sma。最主要的表现是肌无力,可能进一步导致骨骼、呼吸、消化和其它系统异常,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和渐冻症一样,也是一种罕见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