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养生系统(慢穿) 第87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隆科多听信李四儿“东北能发财”的话,当即安排岳兴阿到东北赴任。他手里有权,让长子到东北当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旁人都说东北气候苦寒, 又是要挖矿(挖石油也是挖矿?), 挖矿哪里有不苦的, 去东北干活真是苦得很!岳兴阿多年不得父亲重视,仕途上没有太大的进步。眼见有机会到东北大展拳脚,他的心里隐隐有些高兴的。
  别人都不愿意去东北,他愿意去!
  岳兴阿坐在闯关东的车队里头,同队有些年轻人后悔得想哭,不愿意去东北。倒是岳兴阿镇定自若,当场劝说众人:“你我皆知太//祖皇帝是从东北起家的,这龙兴之地,再苦能苦到哪儿去?再说东北气候寒冷,怎么这冷太//祖皇帝能熬得,我等却熬不得?”
  他又开始背书:“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恶其体肤……”
  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太//祖皇帝很能吃苦,所以他能做人上人。
  岳兴阿身为权贵之子,本应是养尊处优长大的,但他说自己不怕吃苦,前往东北的信念异常坚定。同队的人对他十分敬佩,听他一席话,不少年轻人坚定了闯关东的决心。
  要说闯关东的思路,那可不是当今万岁爷首创,而是顺治年间的一项政策。当年朝廷鼓励关内百姓迁徙到关东,有规定:“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
  朝廷给粮给牛,便是想把关内的人口迁移到东北。
  东北原有的人太少了。
  然而这项闯关东的政策,在康熙年间被叫停。康熙七年,朝廷又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大约是当年的康熙小皇帝认为关内汉民迁徙到关外,这些人卷得太厉害啦,把关外满人卷得影响生计。再这么卷下去不行啊,关外满人没出路了。
  萧靖了解到康熙年间对于东北政策的改变,感觉真是没有道理可言。东北虽说是满人聚居的地方,但怎么能把民族和人口封闭起来呢?不许汉民闯关东,东北人口不足,沙俄人打过来的时候怎么办呢?把一些满人跟养羊似的圈养在东北,这就真的是为他们好吗?
  万岁爷挠了挠自己没有头发的头顶,回忆着自己在哪本书看过,好像清末沙俄人时常打杀过来,朝廷才又允许关内百姓迁移到东北。没办法,再不多整点人过去,落后的大清真打不过俄国人。
  “现在……”
  “这是偷偷发力,然后惊艳全球的最好时候。”
  雍正皇帝说。
  ==
  东北的移民多了,最直观的感受是大清的军民把沙俄人赶跑了,重新占据了许多地方。
  比如尼布楚。
  当年康熙年间,大清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交战。因为东北这块地盘不如江南富庶,又远离京城……也许在尼布楚和谈的索额图对东北不够重视,导致大清丢失外兴安岭以北的小部分领土和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
  “不是我说,只要咱们东北人口够多,装备够好,沙俄人有什么好怕的!尼布楚就应该夺回来,尼布楚地下的矿可多了,金矿银矿都有。咱们的边界线应该把贝加尔湖都划进来,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很值钱的!”萧靖私下跟张嫣吐槽,“上千东北守军打那么几百个俄国人,最后俄国人大多死于天花和饥饿,就这还把尼布楚给丢了,大清的官员好意思说这是胜仗?索额图当年也不知道是怎么谈判的,叫他去谈判谈成这个鬼样子,回来京城没把他脑袋砍了,真是皇帝仁慈。”
  张嫣皱着眉头,明明打仗打赢了,和谈的时候不说占别人家便宜,怎么叫自己家丧失土地呢?
  这样简单的道理,怎么朝廷那么多大官都搞不明白呢?
  萧靖觉得很痛心:“我看好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敌人不杀到面前的那一刻,便爱捂着眼睛当瞎子,百姓受苦受难权当看不见。便是他们这种性子,叫后来洋人直接杀到京城,全国上下连带皇帝一块儿遭殃。”
  “不会有这么一日的。”小张立flag,“要是洋人能杀来紫禁城,我跟你一块儿吊死。”
  萧靖:“……”
  怎么可以有这么一天呢!吊死鬼多难看啊!
  眼下彼得二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主儿,他对于政治和军事没有多大的建设。对付这样君王统领的军队,把俄国人赶回去北方并不是一件难事。
  打仗要耗钱,沙俄皇帝不愿意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