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30节(2 / 4)
辛长平正沉吟该给女儿取个什么名字,辛月抢先说:“女儿的大名,可以叫辛月吗?”
作为一个给幼子取名想了数月,最后沿用了娘子取的小名的人,辛长平其实是个取名废,当初给大儿子取名是灵光一闪,给女儿取名是因为女儿出生那日月儿圆,听见女儿说还想用原来的名字,辛长平没怎么犹豫便同意了。
辛月终于得回了本名,家中人亲近唤她月娘,日后在外行走便可自称大名了。
册封公主之事不是儿戏,那日皇上口头说了还不算正规程序,过了几日辛家便迎来了圣旨,正式册封辛月为明义公主。
隔壁杨怀德家的门房瞧见了全程,等辛家人迎了传旨意的太监入内,他连忙飞奔去报信,喊道:“夫人、小姐,亲家小姐做了公主了。”
余氏和杨欣娘听完面面相觑,当初辛月做了县主,就已经很让她们惊讶了,现在不到半年,竟然成了公主!这谁能想得到?
公主之尊,哪怕将来成亲,都是公主为君,驸马为臣,连公婆在公主面前都别想端起长辈架子,余氏担忧的瞧了女儿一眼,说:“将来你这长嫂,有点难做了。”
杨欣娘闻言收了脸上的震惊之色,挽着娘亲的胳膊说:“月娘什么性子,咱们还不知道嘛?便是做了公主,也不会为难我的,娘亲莫要瞎担忧了,咱们还是快去置办一份贺礼去给月娘妹妹道喜吧。”
余氏一想也是,再说女儿和未来女婿同龄,等辛盛及冠之后办婚礼,女儿嫁过去时,月娘也十七岁了,要不了多久也该成家了,便是公主不会嫁进婆家,也该有个公主府独自过日子,应该也不会有女儿要日日与公主问安的情况。
余氏这才放下心来,又打发家仆去堂兄家送信,约着结伴去辛家道贺。
杨怀恩与杨继学也都在衙门上值,杨泽在京郊书院,家中只有杨老夫人和孙女杨芸娘在。
杨芸娘只比杨欣娘小三个月,前两个月也办完了及笄礼,如今也是该相看起婚事来了,她家在京中算不上什么大户人家,但祖父、父亲都有官职,虽然目前官职都不算大,但也可说一声官宦世家了。
杨继学倒是把女儿的婚事记挂在心上,也有同僚试探着提起自家子侄,只是错过了辛盛这般的好人才,之后再瞧别家的儿郎,总觉得差之甚远,所以杨芸娘目前还没与人相看过。
杨芸娘的生母改嫁之后有数月没与儿女联络,前几个月辗转送了信到了京城,提起说女儿快及笄了,应选一个好人家,让杨芸娘多去京中舅舅家,与舅母走动起来。
杨芸娘把信藏了起来,也没按娘亲要求的去做,她因着爹娘和离之事,对自己的婚事也没了热情,见家中不安排她相看,她还更加自在呢。
现在听说辛月得封公主,杨老夫人都惊讶,更何况杨芸娘。
人都是偏心的,在杨芸娘和杨欣娘之间,杨老夫人自然更爱护自己的亲孙女,她听了这消息愈发为自己孙女可惜,心中更恨前儿媳识人不明,害得孙女错过这么好的姻缘。
辛家如今的门楣,远超过杨家,这般的好女婿,本该是芸娘的,现在虽然还是杨家女婿,可芸娘的婚事是再也寻不到这么好的了。
杨老夫人心里叹气,面上却做出惊喜之色来,道:“这可是大好事,芸娘,快替我去库中寻些好物件来,咱们去辛家贺公主之喜。”
两家的家仆瞧着辛家的动静,见辛家人送了传圣旨的太监出来,忙去告知主人。
杨老夫人带着杨芸娘,余氏带着杨欣娘,便在辛家门外碰头一同上门道贺。
被引进门后,连杨老夫人这般高龄都躬身和辛月行礼道:“拜见公主殿下。”
第176章
辛月忙上前去把杨老夫人扶起,又对着余氏和杨欣娘、杨芸娘说:“咱们关系这么亲近,可别因我有了个爵位就这般疏远我。”
见辛月还是与先前一样的态度待她们,她们心里都觉得十分舒心。
两家送的礼辛月都收了,杨老夫人又问道:“公主既得了爵位,做了太后娘娘义女,日后可要留在京城了”
闻言杨欣娘和杨芸娘也颇为期待的看着辛月,她们来了京城半年,不知是京城的小姐们抱团,还是没遇见投缘的人,都没结交到什么好友,还好京中有何令芳在,她们三人倒是常在一处玩,若是辛月也能留在京城,她们倒是最高兴的。
辛月却摇起了头,解释道:“我能做上公主都是因为辛氏商行,若是留在京城做起公主,不管辛氏商行的事了,岂不是本末倒置。”
听了辛月这话,杨老夫人暗自感叹辛月小小年纪就这般清醒,杨欣娘略有些失望,杨芸娘却低头若有所思起来。
好在京城之中,辛月也就认识这两个杨家,不用像在潍县一般,接连数日都有人上门送礼贺喜的。 ↑返回顶部↑
作为一个给幼子取名想了数月,最后沿用了娘子取的小名的人,辛长平其实是个取名废,当初给大儿子取名是灵光一闪,给女儿取名是因为女儿出生那日月儿圆,听见女儿说还想用原来的名字,辛长平没怎么犹豫便同意了。
辛月终于得回了本名,家中人亲近唤她月娘,日后在外行走便可自称大名了。
册封公主之事不是儿戏,那日皇上口头说了还不算正规程序,过了几日辛家便迎来了圣旨,正式册封辛月为明义公主。
隔壁杨怀德家的门房瞧见了全程,等辛家人迎了传旨意的太监入内,他连忙飞奔去报信,喊道:“夫人、小姐,亲家小姐做了公主了。”
余氏和杨欣娘听完面面相觑,当初辛月做了县主,就已经很让她们惊讶了,现在不到半年,竟然成了公主!这谁能想得到?
公主之尊,哪怕将来成亲,都是公主为君,驸马为臣,连公婆在公主面前都别想端起长辈架子,余氏担忧的瞧了女儿一眼,说:“将来你这长嫂,有点难做了。”
杨欣娘闻言收了脸上的震惊之色,挽着娘亲的胳膊说:“月娘什么性子,咱们还不知道嘛?便是做了公主,也不会为难我的,娘亲莫要瞎担忧了,咱们还是快去置办一份贺礼去给月娘妹妹道喜吧。”
余氏一想也是,再说女儿和未来女婿同龄,等辛盛及冠之后办婚礼,女儿嫁过去时,月娘也十七岁了,要不了多久也该成家了,便是公主不会嫁进婆家,也该有个公主府独自过日子,应该也不会有女儿要日日与公主问安的情况。
余氏这才放下心来,又打发家仆去堂兄家送信,约着结伴去辛家道贺。
杨怀恩与杨继学也都在衙门上值,杨泽在京郊书院,家中只有杨老夫人和孙女杨芸娘在。
杨芸娘只比杨欣娘小三个月,前两个月也办完了及笄礼,如今也是该相看起婚事来了,她家在京中算不上什么大户人家,但祖父、父亲都有官职,虽然目前官职都不算大,但也可说一声官宦世家了。
杨继学倒是把女儿的婚事记挂在心上,也有同僚试探着提起自家子侄,只是错过了辛盛这般的好人才,之后再瞧别家的儿郎,总觉得差之甚远,所以杨芸娘目前还没与人相看过。
杨芸娘的生母改嫁之后有数月没与儿女联络,前几个月辗转送了信到了京城,提起说女儿快及笄了,应选一个好人家,让杨芸娘多去京中舅舅家,与舅母走动起来。
杨芸娘把信藏了起来,也没按娘亲要求的去做,她因着爹娘和离之事,对自己的婚事也没了热情,见家中不安排她相看,她还更加自在呢。
现在听说辛月得封公主,杨老夫人都惊讶,更何况杨芸娘。
人都是偏心的,在杨芸娘和杨欣娘之间,杨老夫人自然更爱护自己的亲孙女,她听了这消息愈发为自己孙女可惜,心中更恨前儿媳识人不明,害得孙女错过这么好的姻缘。
辛家如今的门楣,远超过杨家,这般的好女婿,本该是芸娘的,现在虽然还是杨家女婿,可芸娘的婚事是再也寻不到这么好的了。
杨老夫人心里叹气,面上却做出惊喜之色来,道:“这可是大好事,芸娘,快替我去库中寻些好物件来,咱们去辛家贺公主之喜。”
两家的家仆瞧着辛家的动静,见辛家人送了传圣旨的太监出来,忙去告知主人。
杨老夫人带着杨芸娘,余氏带着杨欣娘,便在辛家门外碰头一同上门道贺。
被引进门后,连杨老夫人这般高龄都躬身和辛月行礼道:“拜见公主殿下。”
第176章
辛月忙上前去把杨老夫人扶起,又对着余氏和杨欣娘、杨芸娘说:“咱们关系这么亲近,可别因我有了个爵位就这般疏远我。”
见辛月还是与先前一样的态度待她们,她们心里都觉得十分舒心。
两家送的礼辛月都收了,杨老夫人又问道:“公主既得了爵位,做了太后娘娘义女,日后可要留在京城了”
闻言杨欣娘和杨芸娘也颇为期待的看着辛月,她们来了京城半年,不知是京城的小姐们抱团,还是没遇见投缘的人,都没结交到什么好友,还好京中有何令芳在,她们三人倒是常在一处玩,若是辛月也能留在京城,她们倒是最高兴的。
辛月却摇起了头,解释道:“我能做上公主都是因为辛氏商行,若是留在京城做起公主,不管辛氏商行的事了,岂不是本末倒置。”
听了辛月这话,杨老夫人暗自感叹辛月小小年纪就这般清醒,杨欣娘略有些失望,杨芸娘却低头若有所思起来。
好在京城之中,辛月也就认识这两个杨家,不用像在潍县一般,接连数日都有人上门送礼贺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