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27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想来想去,辛长平还真发现一处漏洞,便问:“可咱们的蚕所,如何能吃得下天下世家的桑叶?”
  以辛氏族人的数量,便是让家家户户都赶紧多生些孩子,扩大人口规模,那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各地世家不可能接受用一下预支到十几年、几十年后的利益,来交换他们手上现有的土地。
  那江州的蒋家、徐家的蚕所,能吃下全江州的桑叶,那也是因为他们本就是大族,人口众多,再加上他们会购买奴仆,签了死契,生死不论那种。
  而辛家作为农民出身,连家中下人都只请帮佣,谁也做不出买奴仆的事来。
  辛月自然更不愿意买奴仆,所以她真正的想法是:“江州丝坊,苦蒋家、徐家久矣,爹爹,我们并不想做下一个蒋家、徐家,蚕种不需要一直控制在少数人手里,我们不用吃尽天下的桑叶,为何不让天下适合养蚕的地方,处处有蚕所,有桑园,有丝坊呢?”
  这……
  辛月此话一出,便是自认猜到辛月想法的辛长平和辛盛都满脸愕然,天下谁人不知有了蚕种,便是有了泼天的财富,只要将蚕种小心的捏在手里,便能世世代代畅享富贵。
  可辛月却说,要将蚕种散布出去。
  辛长平不知道女儿是不是真的想明白了后果,便问:“月娘,你可知这蚕种送出去,咱家的商行便再也没有慢慢发展的时间了,那些世家大族,有地有人,很快就会超过我们。”
  辛月点点头,这事她想了几个月了,当然想到了,但是她依然觉得应该这么做。
  于是她说:“我知道,可是爹爹,人力有时尽,你也看过咱们的三年发展计划,若不学蒋家、徐家买奴仆扩大蚕所规模,咱们的蚕所最多也就发展成那么大,日后只能等族中人口增多再缓慢扩张,但咱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银钱吗?我觉得这般规模已经够了。”
  按辛氏商行的三年发展计划,都完成后,辛
  氏商行每年能织出数十万匹布料,已经是比江州现在的张氏丝坊、吴氏丝坊更大的规模了,他们这些股东每年都能分得万两以上的分红,难道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
  辛长平见女儿真的懂后果,咽了咽口水,压了压心头的激荡,说:“既然你都明白,那我支持你,至于其余股东,你二位叔叔和姑母定然没意见,族长也是明事理之人,这么做其实对咱们的后代子孙更有好处,他应该也会赞同,至于胡娘子,便需要你去探探口风了。”
  除了辛长平说的这些人外,剩下的便是大股东皇上,此事本就是帮皇上收回天下世家多占的土地,皇上如何会不同意。
  辛长平起身出门去喊了辛姑母,辛姑母一听果然立刻答应,她拿着这一成股份本就觉得不安,去年分得几百两银子还好,今年听说能分得数千两,她已经很震惊了,更何况还听说几年后能分得上万两,她没那么贪心,她和女儿孤儿寡母,要那么多银钱又有何用?
  这些已经尽够了。
  辛长平又亲自写了书信,给两个弟弟和族长,至于胡娘子那边,就只有由辛月写信去问了。
  这信送到潍县得近十日,再等他们回信,便是十一月之后的事了,虽然还未得到回音,但辛月将此事说出,便如同卸掉了心头一块大石,想来今晚睡觉也能睡得安稳些。
  辛月晚上果然是睡了一个极沉的好觉,但这一晚京城却有许多人不得安枕。
  张氏丝坊少东家的妹妹张绮娘,她哥哥昨日被召进宫中面圣,彻夜未归,张绮娘担忧得一晚未眠,好不容易等到天色亮了,便带着人直奔昨日那辛氏丝坊大管事的娘亲开的绣铺而去,想要与同进宫中的辛月打探消息。
  除她之外,江州织行派来京城参加丝织大会的丝坊,每家都被蒋煜骂了个狗血淋头,连去做评审的九州商人也被他骂了一通。
  第173章
  江州织行带队入京的是蒋家长子蒋煜,蒋家家主蒋旭年岁已高,早几年就不再离开江州,甚至都不出鹭江府了。
  蒋家家大业大,在京城自然是有别院的,蒋煜不用和绸布商人、丝坊的人一样住客栈,而是住在一户屋舍数十间、前后共有三个园子的大宅里。
  此次对江州织行来说,本以为是一场必胜的仗,江州发展丝织行业数百年,这次带来了近二十家江州知名的丝坊,而做评审的九个丝绸商人更是与江州多年的交情,怎么想都不可能输。
  可结果偏偏输了!
  十九家江州丝坊,却被贺州那一棵独苗出尽了风头!十种贡品布料,贺州独占其八,江州只占其二!
  除了张氏丝坊入选了两种,其余十八家颗粒无收,蒋煜召集了江州的丝坊,将除了张氏以外的丝坊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那九州的绸布商人,除了贺州、湖州的没来,剩下七洲的也被蒋煜一通臭骂,尤其是那盛洲绸布商人,他只选了张氏丝坊的两种布料,其余八种全选了辛氏丝坊,蒋煜怒瞪着盛洲绸布商人,咬牙切齿的咒骂他。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