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94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今才是三月,京城在靠北之地,大家都还穿着薄袄,大殿也没暖炉取暖,且所有门窗都是大开,不时有凉风吹过,可世家出身的贡士们却心虚得额头都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来。
  他们许是不知如何能让世家夺不走百姓的土地,但一定知道世家是如何夺走百姓土地的。
  这题目哪是考题,哪是向贡士问策,分明是对他们这些世家出身的贡士挥鞭质心:你来做官为何?为国?为民?民无地,国无粮,你若来做官,你可有解?你若无解,你可想解?你若想解,你家中还能藏着民的地、国的粮?你若不想解,你来考什么科举、做什么官!
  第127章
  世家出身的贡士心下惶惶,久久不曾提笔,平民出身的贡士也在垂目沉思,这题实在难答。
  如何使耕者有其田?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难解。
  每朝初立,都能做到耕者有其田,可这只是开国之时给普通百姓的一点红利,这点红利他们持有不了许久,就会被觊觎他们土地已久的世家伺机夺走。
  有些是手段低劣的仗着权势强买强卖,有些是平日里装出一副菩萨心肠,等着何时一场天灾降下,便迫不及待的用不足先前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大量收走百姓的土地,还自我标榜做了善事,自夸道:“若不是我买走他不值钱的土地,他一家子都活不到明年去呢。”
  百姓拿着那缩水大半的银子还得对他们感恩戴德,四处宣扬世家不愧是仁善传家。
  百姓的想法很单纯,我先度过眼前这个难关,暂时失了地,等我熬过这阵子,全家齐心协力重新攒出银钱来,再把土地买回来便是。
  可世家光要土地也没用啊,土地它不会
  自己长出庄稼来,地里的收成更不会自己跑进世家的粮仓里去,世家盯着的何止是百姓的土地,百姓自身都是世家眼里该来替他们种地的牛马。
  这些卖了地的百姓很快会发现,自己不仅卖地获得的银子缩水了大半,这银子能买到的粮食也大大的缩水了!
  别说熬过灾荒东山再起了,他们从粮铺里能买到的粮食不仅是难吃的陈粮,还远远不够自己家人果腹的。
  这时他们最值钱的土地已经卖了,便只能开始卖人。
  先是卖女儿,可世家买奴仆的管事说了,女娃不值钱,换回来的粮食吃不了几天又没了。
  他们就开始卖妻子,妻子本就是家里吃得最少的人,饿得瘦骨嶙峋都快看不出人样子,管事的说这病殃殃的买回去都不知道能活几天,还得花银钱给她看病,便只给一小袋子碎米打发了。
  那一小袋子米都不够吃三日的,第二日他们就熬不住了,狠狠心把自己传宗接代的儿子也带去了管事面前,儿子是家里吃得最多的,虽也瘦,但不至于卖相太差,这回管事满意的点点头,大方的给了一两银子。
  管事说别嫌弃这一两银子少,一两银子如今都能买下大半亩地呢!
  他们信了,拿着银子再去粮铺,结果粮铺都关门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可卖了,他们拿着银子换不来一粒粮食,只能干等着饿死!
  这时候世家的管事在招纳青壮,不给银子,但管饭。
  管饭好啊,管饭就能不饿死了,于是他们便凑上去报名,他们的名字被写上了世家的名录,衙门里的治下百姓名录里便没了他们的名字。
  没人记得原先这里有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男主人力气甚大,是个种田的好手,女主人做得一手好茶饭,串门的亲友人人夸,女儿们虽不美貌却甚是乖巧,从小就知道帮着家里捉虫子喂鸡鸭,儿子虽不聪明但爱笑,也随了爹爹有一把子憨力气。
  没人会记得,因为他们的亲友也和他们一样,早都骨肉离散不知所踪了。
  辛长平是农家子,真正自己种过田下过地的农家子,这种事情他从小就常在听族中长辈讲古时听到,尤其是小时候他们这些孩子淘气,在田里追逐打闹,踩毁了庄稼,长辈们都会满面痛惜的长吁短叹道:“别小看这几株庄稼,结的粮食在灾年都够你活上半个月了!”
  辛长平是农家子出身,这个身份一辈子都改变不了,他便是到了城里摇身一变成了个读书人,考取了功名在县衙做上了书吏,也改变不了他至今吃饭都不浪费一粒粮食的习惯。
  粮食是珍贵的,能产粮食的土地更是珍贵的,他从小就被这么教导着。
  看着眼前这道考题,辛长平比在座的任何一个考生都要代入其中,如何能使别人无法夺走我们的土地?原先辛长平的想法便是努力读书,考科举求功名,有所依仗便不惧别人欺。
  他如今已经做到了,殿试没有黜落,他考上会试起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进士老爷了,最次最次也能被分派去个县城做个县令老爷。
  可毕竟是读了二十多年的圣贤书,辛长平早就不是当初那个一心只为自家的小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