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夫郎家的小酒楼 第223节(3 / 4)
过了两日,黎府顾府送了东西来,都不是很华贵,文房四宝一些布匹、书本之类的。
汤显灵看了眼书本,竟然是佛经,汤老板:……
全都先放着。
他不知道这两家干嘛送这些——等等黎府?汤显灵年前维护客户只给顾府送过点心盒子,照旧顾府在大年初二时回礼了,现如今收到了顾府的礼还好说,咋还有黎府?
汤大老板绞尽脑汁想了五分钟,最后不想了,跟小老板说:“那明年把黎府加上维护客户名单中?”
“行啊,管他家收不收,咱们送就是了。”铁牛很支持。
汤显灵一听也是,顿时不内耗不想黎府怎么好端端给他家送东西了。
开了春,天还冷,汤家馆子开了门,开始卖羊肉汤,没有辣椒了,食客来问:可还有火锅底料。答:卖完了。
年前全卖光了,要是想吃只能等今年秋冬了。
食客捶胸顿足:早知道就多买些囤着了。
然后市面上就囤货的黄牛高价出售。汤大老板:!!!气死他了。
小老板给大老板抚着胸口说不气不气。
“真是全盯咱家来了,先前中间商,现在又是哄抬物价,我卖七百文一块都有些不好意思,拿了赚的钱的一半去救灾,他就敢给我卖一两,岂有此理,真是可恶,大胆!”
铁牛抱着夫郎忙说:“是的,清汤大老爷骂得对,这些黄牛贩子真是可恶大胆!”
夫夫俩在家骂了一通,火撒出去就好多了。
汤显灵身子显怀后,身手倒是还行还能继续炒菜做饭,不过铁牛和蒋芸劝说,馆子该关门就关门。
汤显灵思考了一番,说:“不用关门,到时候只做烧烤,每日下午三四点开店。”
他也不是要坚持到生那一天。
蒋芸听了轻拍五哥儿胳膊,“哪里还要到夏日,你这日子四月底就该生了。”
汤显灵:?
这么快吗?
他没啥感觉啊。
铁牛点头,“娘说得对。”
于是汤家馆子开了没多久只卖火锅,因为调火锅汤底——现如今只卖酸菜和骨汤锅底,小咪都会,切配菜什么的还有卢三娘、佟嫂、阿良三人搭把手。
汤大老板有孕且肚子一日日大了起来。
食客一边道喜,一边是难受,嘴上关怀问:“你家老板什么时候生?”
“快了啊?那就好。”、“夏日之前定能生?”、“哦忘了算坐月子时日。”、“不是我说,你家老板得找个徒弟了。”
一、二、三,三个月,汤家馆子生意其实有些冷清,毕竟羊汤火锅再好吃,也不能天天顿顿吃,小咪炒的菜不是很合老食客口味,尤其二三月时天热了,食客也不爱吃涮锅。
对于这种情况,汤大老板也无能为力,他倒是没觉得辛苦,但他一往灶头站,娘和铁牛就会‘劝别做’,只能含泪在家吃吃喝喝。
期间还有一件事,汤大老板收了两个徒弟,真徒弟。那是二月初,春寒料峭时,奉元城外的灾民在官府的指令下,有一部分是重返原籍,有一部分留了下来。 ↑返回顶部↑
汤显灵看了眼书本,竟然是佛经,汤老板:……
全都先放着。
他不知道这两家干嘛送这些——等等黎府?汤显灵年前维护客户只给顾府送过点心盒子,照旧顾府在大年初二时回礼了,现如今收到了顾府的礼还好说,咋还有黎府?
汤大老板绞尽脑汁想了五分钟,最后不想了,跟小老板说:“那明年把黎府加上维护客户名单中?”
“行啊,管他家收不收,咱们送就是了。”铁牛很支持。
汤显灵一听也是,顿时不内耗不想黎府怎么好端端给他家送东西了。
开了春,天还冷,汤家馆子开了门,开始卖羊肉汤,没有辣椒了,食客来问:可还有火锅底料。答:卖完了。
年前全卖光了,要是想吃只能等今年秋冬了。
食客捶胸顿足:早知道就多买些囤着了。
然后市面上就囤货的黄牛高价出售。汤大老板:!!!气死他了。
小老板给大老板抚着胸口说不气不气。
“真是全盯咱家来了,先前中间商,现在又是哄抬物价,我卖七百文一块都有些不好意思,拿了赚的钱的一半去救灾,他就敢给我卖一两,岂有此理,真是可恶,大胆!”
铁牛抱着夫郎忙说:“是的,清汤大老爷骂得对,这些黄牛贩子真是可恶大胆!”
夫夫俩在家骂了一通,火撒出去就好多了。
汤显灵身子显怀后,身手倒是还行还能继续炒菜做饭,不过铁牛和蒋芸劝说,馆子该关门就关门。
汤显灵思考了一番,说:“不用关门,到时候只做烧烤,每日下午三四点开店。”
他也不是要坚持到生那一天。
蒋芸听了轻拍五哥儿胳膊,“哪里还要到夏日,你这日子四月底就该生了。”
汤显灵:?
这么快吗?
他没啥感觉啊。
铁牛点头,“娘说得对。”
于是汤家馆子开了没多久只卖火锅,因为调火锅汤底——现如今只卖酸菜和骨汤锅底,小咪都会,切配菜什么的还有卢三娘、佟嫂、阿良三人搭把手。
汤大老板有孕且肚子一日日大了起来。
食客一边道喜,一边是难受,嘴上关怀问:“你家老板什么时候生?”
“快了啊?那就好。”、“夏日之前定能生?”、“哦忘了算坐月子时日。”、“不是我说,你家老板得找个徒弟了。”
一、二、三,三个月,汤家馆子生意其实有些冷清,毕竟羊汤火锅再好吃,也不能天天顿顿吃,小咪炒的菜不是很合老食客口味,尤其二三月时天热了,食客也不爱吃涮锅。
对于这种情况,汤大老板也无能为力,他倒是没觉得辛苦,但他一往灶头站,娘和铁牛就会‘劝别做’,只能含泪在家吃吃喝喝。
期间还有一件事,汤大老板收了两个徒弟,真徒弟。那是二月初,春寒料峭时,奉元城外的灾民在官府的指令下,有一部分是重返原籍,有一部分留了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