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3)
即便有人,一提薛柔,姑且避之唯恐不及,更不会掺一脚凑热闹。
崔介说:“请姑娘稍后拿与我的小厮云澜就好。还得劳姑娘替我向公主传个话:‘微臣必将视若瑰宝,珍之爱之。’”
三喜喜庆相识一眼,皆读懂了对方眸子里的仰慕、敬佩。
不愧为状元郎,出口不俗,一字一词俱彰显着文人风骨啊!
妥帖交付完毕,三喜四庆手挽手回去交差。
“他的原话是什么,复述一遍。”薛柔簪子别到一半,闻之,暂撇开不管,转头盯着二人的脸面,兴致勃勃道。
三喜好赖跟随薛柔受过学堂的熏陶,认得些许字,懂得些许道理,四庆则不然,只辨别得出自己的名字,转述崔介有水准的承诺之任务,自然而然由三喜肩负:“崔大人说:‘微臣必将视若瑰宝,珍之爱之。’”
分明是三喜在讲话,薛柔却不费
吹灰之力地想象得出崔介说这些话时的表情、语气:
睫毛轻轻覆下,遮去半边眼睛,难辨真色;嗓音沉淀着历经大风大浪的平和持重,可信,可靠。
崔介,崔明夷……属于他的所有,化为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汹涌拍打着她的心防。
她想,以“心动”一词来呈现此时的心境远远不够,大约“沦陷”才够。
第17章
不知不觉到了九月初二,崔家派人送来婚书,上书有崔介的姓名、门第、生辰八字等关键信息,皇后先行展开过目,确认无误,转手于早已眼巴巴的薛柔。
帖子上的字遒劲有力,笔锋犀利,尽管她不曾见过崔介本人的字迹,却有种直觉:这应当不是他所写就——他那样儒雅谦和,笔下的字合该是端正清秀的楷书。
她推断属实,这婚书出自崔介父亲崔寿之手。
并非崔介写不来,而是婚姻大事,只有生身父母才可做主,一脉相传,婚书亦不例外。
至于薛柔这边的婚书,自有景帝主持,早两日抽了个傍晚,伏案一挥而就。
皇后叫许嬷嬷把薛柔的婚书交给崔家人,崔家人毕恭毕敬收好,又奉上一个木匣子,意思是崔介所赠与薛柔的信物。
薛柔眼睛一亮,打开匣子,俨然一枚玫瑰金簪安然躺于内。
执手端量半晌,她欣喜道:“我正好缺一支玫瑰簪子呢,这就送来了,崔大人有心了。”
余夫人身边的邝嬷嬷喜道:“公主欢喜,我们家少爷一个来月的辛苦也值得了。”
薛柔灵敏,抓住关键点,反问:“崔大人一个月的辛苦?怎么一回事?”
邝嬷嬷打开话匣子:“怪奴婢没把话说清楚,该打该打。少爷他得知纳吉日需要赠予公主信物以后,特别上心,筹算亲手打磨一支发簪,先四下打听了一圈您素日喜好的样式,后边就开始上手制作。公主也知情,少爷他白日在翰林院当值,总是天黑透了才回家,一日下来,全凭夜里赶工,每天丑时过后才肯歇下,家里人都担心少爷吃不消呢。万幸这簪子做好了,做工很是精美,不输外面铺子里卖的,您又中意,果真不枉少爷熬这么久。”
薛柔第一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长篇大论,感动不已,掌心的簪子陡然变得沉甸甸的,险些没能托住。
他竟然对自己如此重视,不惜耗时耗力,只为讨她欢心……
“那崔大人他身子还好吗?”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发出来的声音哑哑的、闷闷的。
邝嬷嬷说:“少爷他底子好,又年轻,一切都好,请公主宽心。”
薛柔忽然生发出一种想见崔介的冲动,无奈礼法在前,越是定了亲的男女,越得避嫌,不到万不得已不见面,直到大婚之日方可大大方方面对面。
“他平安就好。” ↑返回顶部↑
崔介说:“请姑娘稍后拿与我的小厮云澜就好。还得劳姑娘替我向公主传个话:‘微臣必将视若瑰宝,珍之爱之。’”
三喜喜庆相识一眼,皆读懂了对方眸子里的仰慕、敬佩。
不愧为状元郎,出口不俗,一字一词俱彰显着文人风骨啊!
妥帖交付完毕,三喜四庆手挽手回去交差。
“他的原话是什么,复述一遍。”薛柔簪子别到一半,闻之,暂撇开不管,转头盯着二人的脸面,兴致勃勃道。
三喜好赖跟随薛柔受过学堂的熏陶,认得些许字,懂得些许道理,四庆则不然,只辨别得出自己的名字,转述崔介有水准的承诺之任务,自然而然由三喜肩负:“崔大人说:‘微臣必将视若瑰宝,珍之爱之。’”
分明是三喜在讲话,薛柔却不费
吹灰之力地想象得出崔介说这些话时的表情、语气:
睫毛轻轻覆下,遮去半边眼睛,难辨真色;嗓音沉淀着历经大风大浪的平和持重,可信,可靠。
崔介,崔明夷……属于他的所有,化为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汹涌拍打着她的心防。
她想,以“心动”一词来呈现此时的心境远远不够,大约“沦陷”才够。
第17章
不知不觉到了九月初二,崔家派人送来婚书,上书有崔介的姓名、门第、生辰八字等关键信息,皇后先行展开过目,确认无误,转手于早已眼巴巴的薛柔。
帖子上的字遒劲有力,笔锋犀利,尽管她不曾见过崔介本人的字迹,却有种直觉:这应当不是他所写就——他那样儒雅谦和,笔下的字合该是端正清秀的楷书。
她推断属实,这婚书出自崔介父亲崔寿之手。
并非崔介写不来,而是婚姻大事,只有生身父母才可做主,一脉相传,婚书亦不例外。
至于薛柔这边的婚书,自有景帝主持,早两日抽了个傍晚,伏案一挥而就。
皇后叫许嬷嬷把薛柔的婚书交给崔家人,崔家人毕恭毕敬收好,又奉上一个木匣子,意思是崔介所赠与薛柔的信物。
薛柔眼睛一亮,打开匣子,俨然一枚玫瑰金簪安然躺于内。
执手端量半晌,她欣喜道:“我正好缺一支玫瑰簪子呢,这就送来了,崔大人有心了。”
余夫人身边的邝嬷嬷喜道:“公主欢喜,我们家少爷一个来月的辛苦也值得了。”
薛柔灵敏,抓住关键点,反问:“崔大人一个月的辛苦?怎么一回事?”
邝嬷嬷打开话匣子:“怪奴婢没把话说清楚,该打该打。少爷他得知纳吉日需要赠予公主信物以后,特别上心,筹算亲手打磨一支发簪,先四下打听了一圈您素日喜好的样式,后边就开始上手制作。公主也知情,少爷他白日在翰林院当值,总是天黑透了才回家,一日下来,全凭夜里赶工,每天丑时过后才肯歇下,家里人都担心少爷吃不消呢。万幸这簪子做好了,做工很是精美,不输外面铺子里卖的,您又中意,果真不枉少爷熬这么久。”
薛柔第一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长篇大论,感动不已,掌心的簪子陡然变得沉甸甸的,险些没能托住。
他竟然对自己如此重视,不惜耗时耗力,只为讨她欢心……
“那崔大人他身子还好吗?”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发出来的声音哑哑的、闷闷的。
邝嬷嬷说:“少爷他底子好,又年轻,一切都好,请公主宽心。”
薛柔忽然生发出一种想见崔介的冲动,无奈礼法在前,越是定了亲的男女,越得避嫌,不到万不得已不见面,直到大婚之日方可大大方方面对面。
“他平安就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