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2 / 2)
沈念的年纪,其实很早就到了可以亲政的时候,但她刚登基时根基不稳,更别说没真的学习过帝王心术,很容易一腔热血干了坏事,于是刚登基时的奏折,基本都是由辅政大臣和皇帝共同决定如何处置,再加上文安帝病逝前所设下的机制,导致辅政大臣决定如何处理奏折的权力甚至还高于皇帝,直到跟随张褚衡学习了这么久,也有了几分成效,张褚衡才识相的将手中的权力交还沈念,她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政了。
北有金人虎视眈眈,南有兀糜、叛军,大普三面受敌。张褚衡昔日教导她的话她至今还能回想起来,臣知道皇上一心想要驱除外敌,收复叛军夺走的近半壁江山,皇上一心为民,甚好!但皇上身为女子,虽为正统,却难以在此时刻压制朝臣,因而此时将收复失地定为首要目的不妥,借镇北侯之手压制朝臣乃重中之重。
那时的沈念不解:丞相此言何意?朝臣何时压制皆可,丞相先前既已言此时大普三面受敌,难道不是抵御外敌更为重要?守住江山,方可谈皇权。
新帝登基,朝臣却全为野心勃勃的文安朝臣,若是不稳住帝位,放任其发展,其本就根深蒂固的势力导致不久便会让其变为权臣,陛下若是选择南进,镇北侯一离京,便会被朝中的新晋权臣控制住,如同傀儡皇帝般。张褚衡耐心的为沈念解答,难道陛下不想为太祖太宗一般的盛世之君,而是想为汉献帝那般的傀儡皇帝,被大普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身为皇家之人,还差点经历了亡国的沈念自然想当一个中兴之君,连忙摇摇头,出言询问张褚衡对策。
张褚衡很干脆的回答:而今陛下的依仗便是手握军权,威望极大的镇北侯,再加上其也对陛下忠心耿耿,如此,便趁其尚在京城时将朝臣震慑住,日后即便镇北侯率兵离京了,朝臣也会收敛一二,不会正大光明的胁迫陛下,只需再演上一出戏,将权力收回便可。
说着,张褚衡还比了个抹脖子的动作,脸上虽带着笑,说出的话却是无比阴冷:陛下要让他们知道,有些权力,是皇帝愿意给,他们才能要的,而不是他们想要,皇帝便会给。若有不从者,斩立决。
沈念无比震惊张褚衡的胆量和说出来的话,皇权一旦被分去,又岂是那么容易便能收回的?但张褚衡的做法却是简单粗暴,能将大权收回,却又会有让她背上暴君骂名的风险,说实话,做皇帝的,除了真的看透世俗云烟的,又有几个会不在意天下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即便否决了张褚衡说的话。
可现在沈念不由得感到有些许唏嘘,张褚衡确实没有说错,即便她当时否决了张褚衡的提议,可到最后,她还是用了张褚衡的方法收回朝权,武安初年,朝廷的贪官和想要当权臣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自然是全杀了,但全杀了,谁来顶替他们的位置?大普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无论文官武将,用的皆是文安年间的人,势力已经根深蒂固,难以一次性连根拔起,只能一个字忍,忍到他们进了沈念给他们下的套后露出马脚,再把他们诛杀,这样,朝臣也没有什么借口能谴责沈念。
一旦沈念的帝位稳固了下来,朝臣能用什么来压沈念?论文治,他们不如张褚衡和狄蚺,论武功更是不如李晏,只有被沈念一个个都拔掉的机会,因而大臣们才在外敌对大普虎视眈眈的时候频繁作妖,为的就是趁沈念还没彻底将弘农杨家、京城虞家等门阀世家彻底拔掉之前抱上大腿,动摇沈念的帝位。
沈念想着对策,手中的奏折也没来得及看,大普现在缺钱缺官缺兵,南面的地盘还被叛军和兀糜占着,想学赵宋时期来钱快的开海贸易也不行,加大赋税就更加不行了,如此看来,唯一的办法确实是只有抓贪官。
文安十五年开始,不知是不是因为盛世而得意,沈存渐渐有了昏庸的趋势,便导致在这盛世之中滋生起了腐败,在百姓看来的低赋税甚至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财,但大半都被贪官污吏贪去,沈存想要享乐,修宫殿时却发现没钱,便加大了赋税,开了海,但赚的越多,贪官贪的越多,文安十七年的大贪官秦树海,不过一个从三品户部右侍郎,抄家时却在府上搜出了两百万两现银,更别说比他官位还高的人能贪多少了。 ↑返回顶部↑
北有金人虎视眈眈,南有兀糜、叛军,大普三面受敌。张褚衡昔日教导她的话她至今还能回想起来,臣知道皇上一心想要驱除外敌,收复叛军夺走的近半壁江山,皇上一心为民,甚好!但皇上身为女子,虽为正统,却难以在此时刻压制朝臣,因而此时将收复失地定为首要目的不妥,借镇北侯之手压制朝臣乃重中之重。
那时的沈念不解:丞相此言何意?朝臣何时压制皆可,丞相先前既已言此时大普三面受敌,难道不是抵御外敌更为重要?守住江山,方可谈皇权。
新帝登基,朝臣却全为野心勃勃的文安朝臣,若是不稳住帝位,放任其发展,其本就根深蒂固的势力导致不久便会让其变为权臣,陛下若是选择南进,镇北侯一离京,便会被朝中的新晋权臣控制住,如同傀儡皇帝般。张褚衡耐心的为沈念解答,难道陛下不想为太祖太宗一般的盛世之君,而是想为汉献帝那般的傀儡皇帝,被大普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身为皇家之人,还差点经历了亡国的沈念自然想当一个中兴之君,连忙摇摇头,出言询问张褚衡对策。
张褚衡很干脆的回答:而今陛下的依仗便是手握军权,威望极大的镇北侯,再加上其也对陛下忠心耿耿,如此,便趁其尚在京城时将朝臣震慑住,日后即便镇北侯率兵离京了,朝臣也会收敛一二,不会正大光明的胁迫陛下,只需再演上一出戏,将权力收回便可。
说着,张褚衡还比了个抹脖子的动作,脸上虽带着笑,说出的话却是无比阴冷:陛下要让他们知道,有些权力,是皇帝愿意给,他们才能要的,而不是他们想要,皇帝便会给。若有不从者,斩立决。
沈念无比震惊张褚衡的胆量和说出来的话,皇权一旦被分去,又岂是那么容易便能收回的?但张褚衡的做法却是简单粗暴,能将大权收回,却又会有让她背上暴君骂名的风险,说实话,做皇帝的,除了真的看透世俗云烟的,又有几个会不在意天下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即便否决了张褚衡说的话。
可现在沈念不由得感到有些许唏嘘,张褚衡确实没有说错,即便她当时否决了张褚衡的提议,可到最后,她还是用了张褚衡的方法收回朝权,武安初年,朝廷的贪官和想要当权臣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自然是全杀了,但全杀了,谁来顶替他们的位置?大普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无论文官武将,用的皆是文安年间的人,势力已经根深蒂固,难以一次性连根拔起,只能一个字忍,忍到他们进了沈念给他们下的套后露出马脚,再把他们诛杀,这样,朝臣也没有什么借口能谴责沈念。
一旦沈念的帝位稳固了下来,朝臣能用什么来压沈念?论文治,他们不如张褚衡和狄蚺,论武功更是不如李晏,只有被沈念一个个都拔掉的机会,因而大臣们才在外敌对大普虎视眈眈的时候频繁作妖,为的就是趁沈念还没彻底将弘农杨家、京城虞家等门阀世家彻底拔掉之前抱上大腿,动摇沈念的帝位。
沈念想着对策,手中的奏折也没来得及看,大普现在缺钱缺官缺兵,南面的地盘还被叛军和兀糜占着,想学赵宋时期来钱快的开海贸易也不行,加大赋税就更加不行了,如此看来,唯一的办法确实是只有抓贪官。
文安十五年开始,不知是不是因为盛世而得意,沈存渐渐有了昏庸的趋势,便导致在这盛世之中滋生起了腐败,在百姓看来的低赋税甚至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财,但大半都被贪官污吏贪去,沈存想要享乐,修宫殿时却发现没钱,便加大了赋税,开了海,但赚的越多,贪官贪的越多,文安十七年的大贪官秦树海,不过一个从三品户部右侍郎,抄家时却在府上搜出了两百万两现银,更别说比他官位还高的人能贪多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