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1 / 2)
邵余炀死死盯着李晏,良久,冷哼一声离去。
送走邵余炀后,李晏有些苦闷的坐回了原先的位置上,那番话看似是说给邵余炀听的,实则又何尝不是说服自己,这些日子的每次否决提议的书信笔迹都是沈念的,以至于她都开始怀疑沈念的想法了。
在这之前,她敢肯定沈念不会做出让她去送死的行为,与沈念相识至今,她所知的沈念,不同于其他公主,她有着远大的抱负与治国上独到的见解,待人真诚友好,决不会做出让多年好友送死的行为。
但现在,多月不见,李晏对沈念的记忆似乎只剩下了那张脸,她也不敢保证沈念有没有变,眼下这种让她带着大军去送死的行为,令她更加郁闷不安。
两日后,拿到奖赏的将士们由躁动的情况再次转变回了之前的服从命令,却在得知再攻两城便可回京后又再次有了些许躁动。
近些时日叛军几乎是对他们严防死守,更是拿出了精锐中的精锐去守城,为了一网打尽普军,更为了李晏那颗人头的赏钱,叛军连着好几次主动出击,尽管每次李晏都带兵打了回去,但明眼人都可看出普军处于劣势之中,这便让将士们逐渐对攻城失去了信心。
但如今钱已经拿到手,况且还有回京的希望,大部分将士还是乐意去冒这个险的,所以军中的躁动很快便被平息了下来。
第三十四章
夜色之中,正处于寂静之中的叛军突然听到了一声惊响,顿时,全城戒严,叛军连忙派人前去查看。
被派去查看的叛军士兵刚上了城墙,仔细看清后愣了一下,随即转头对着别的士兵说道:普军普军在煮饭。
听到这话的士兵也愣了一下,推开这个查看的士兵便上前自己去看,看到这一幕,也不由得呆住了。
普军平常都是以计谋制胜,是出了名的神出鬼没,从未一次性出动这么多士兵,更别说如此大张旗鼓的捣腾这些事情了。
所以所有人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普军肯定是在捣鬼,于是便有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分别向自己的上级报告,不多时,这消息便传到了徐平阳的耳朵里。
徐平阳收到消息时正在慢悠悠的喝茶,在他与沈易的共同商议下,叛军的中心离前线并不远,在大普下令让李晏率兵收复失地并与叛军进行战斗后,得知信息的速度自然是十分迅速。
普军的朝廷未曾向前线输送过粮食及兵马,不出所料,普军的粮食应当所剩无几了。徐平阳经过这些时日的分析,对前线的情况十分了解,此次如此大张旗鼓,定是为了引起我军注意,大可不必去管,盯紧前线便是了。
徐平阳作为一个文官,自然是先入为主的以文官的视角去看待李晏,若是李晏是个文官,那么徐平阳倒是真的想对了李晏的作战策略,但可惜的是,徐平阳这次必定是失策了。
沈易站在徐平阳身旁,他虽是叛军首领,但也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叛军的真正核心是徐平阳,对徐平阳自然是言听计从,因此在无人之时,往往都是他站着,徐平阳坐着。
见沈易沉默许久,平日里习惯了沈易叽里呱啦回复一大堆的徐平阳颇显意外:王爷可有自己的见解?
按徐相所言便是。沈易这么多日以来鲜少与徐平阳交流除战事以外的事情,似乎是没有了那些不该有的心思,我与普镇北侯交战次数过少,对其了解甚少,还需徐相加以教导。
这话听起来毫无异常,但徐平阳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王爷有何想说的,直说便是了,何必藏着掖着?
沈易脸色仍未有任何的变化,只是眼神沉了沉,答道:无可奉告,徐相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便可。
这与之前卑谦态度截然不同的话语令徐平阳也不敢再说什么,任由沈易离开。
在接连进行了几天的娱乐、做饭后,被勒令专注的盯着普军好几日的叛军士兵明显都不耐烦了,按照战局情况来看,普军为劣势方,可作为劣势方,粮食不足、士气低下的普军却比粮食充足、士气高昂的叛军还要潇洒,这对于叛军来说属实是一种诱惑。
渐渐的,一开始还尽心尽力盯着普军的叛军中便有人开始松懈了,在城墙上轮班次数较多的士兵甚至开始打起了盹,抱着反正普军这几日也并未有何大动作的想法,分心看守城下。
叛军中并不是没有聪明人,特别是那些被调来的精锐,那些精锐便是文帝时期跟随沈易攻打兀糜从而被徐平阳洗脑成功的人。那日徐平阳与沈易交流完后,精锐便被周王抽走了了一大部分,在这些人心目中,徐平阳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统治者,而沈易身为徐平阳名义上扶持的周王,在外人面前还是很有威望的,自然能调配兵力。
不多时,被调过来的大部分精锐便察觉到了异常,这其中不缺乏有跟过李晏的士兵,心知李晏一定会有计谋攻城,连忙上报。
既然沈易都已经亲自来到了前线,在首领的亲自监督下,叛军定是不敢再偷懒,再次恢复了戒严状态。
与此同时,李晏将叛军由松懈变为警戒的情况收入眼中,这正是李晏的目的所在,当晚,普军便将草木放入锅中一把火烧了。
纵使叛军发现火烧起来的速度极快,但碍于烧的草木数量过多导致的火势过大,已燃起了滚滚浓烟,不派出大量的人员去灭火,这仗怕是没法打了。
虽知道这一去肯定是不复返的,但是不得不去,于是便有了一队被选出来的可怜蛋提着水桶前去水井打水。 ↑返回顶部↑
送走邵余炀后,李晏有些苦闷的坐回了原先的位置上,那番话看似是说给邵余炀听的,实则又何尝不是说服自己,这些日子的每次否决提议的书信笔迹都是沈念的,以至于她都开始怀疑沈念的想法了。
在这之前,她敢肯定沈念不会做出让她去送死的行为,与沈念相识至今,她所知的沈念,不同于其他公主,她有着远大的抱负与治国上独到的见解,待人真诚友好,决不会做出让多年好友送死的行为。
但现在,多月不见,李晏对沈念的记忆似乎只剩下了那张脸,她也不敢保证沈念有没有变,眼下这种让她带着大军去送死的行为,令她更加郁闷不安。
两日后,拿到奖赏的将士们由躁动的情况再次转变回了之前的服从命令,却在得知再攻两城便可回京后又再次有了些许躁动。
近些时日叛军几乎是对他们严防死守,更是拿出了精锐中的精锐去守城,为了一网打尽普军,更为了李晏那颗人头的赏钱,叛军连着好几次主动出击,尽管每次李晏都带兵打了回去,但明眼人都可看出普军处于劣势之中,这便让将士们逐渐对攻城失去了信心。
但如今钱已经拿到手,况且还有回京的希望,大部分将士还是乐意去冒这个险的,所以军中的躁动很快便被平息了下来。
第三十四章
夜色之中,正处于寂静之中的叛军突然听到了一声惊响,顿时,全城戒严,叛军连忙派人前去查看。
被派去查看的叛军士兵刚上了城墙,仔细看清后愣了一下,随即转头对着别的士兵说道:普军普军在煮饭。
听到这话的士兵也愣了一下,推开这个查看的士兵便上前自己去看,看到这一幕,也不由得呆住了。
普军平常都是以计谋制胜,是出了名的神出鬼没,从未一次性出动这么多士兵,更别说如此大张旗鼓的捣腾这些事情了。
所以所有人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普军肯定是在捣鬼,于是便有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分别向自己的上级报告,不多时,这消息便传到了徐平阳的耳朵里。
徐平阳收到消息时正在慢悠悠的喝茶,在他与沈易的共同商议下,叛军的中心离前线并不远,在大普下令让李晏率兵收复失地并与叛军进行战斗后,得知信息的速度自然是十分迅速。
普军的朝廷未曾向前线输送过粮食及兵马,不出所料,普军的粮食应当所剩无几了。徐平阳经过这些时日的分析,对前线的情况十分了解,此次如此大张旗鼓,定是为了引起我军注意,大可不必去管,盯紧前线便是了。
徐平阳作为一个文官,自然是先入为主的以文官的视角去看待李晏,若是李晏是个文官,那么徐平阳倒是真的想对了李晏的作战策略,但可惜的是,徐平阳这次必定是失策了。
沈易站在徐平阳身旁,他虽是叛军首领,但也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叛军的真正核心是徐平阳,对徐平阳自然是言听计从,因此在无人之时,往往都是他站着,徐平阳坐着。
见沈易沉默许久,平日里习惯了沈易叽里呱啦回复一大堆的徐平阳颇显意外:王爷可有自己的见解?
按徐相所言便是。沈易这么多日以来鲜少与徐平阳交流除战事以外的事情,似乎是没有了那些不该有的心思,我与普镇北侯交战次数过少,对其了解甚少,还需徐相加以教导。
这话听起来毫无异常,但徐平阳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王爷有何想说的,直说便是了,何必藏着掖着?
沈易脸色仍未有任何的变化,只是眼神沉了沉,答道:无可奉告,徐相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便可。
这与之前卑谦态度截然不同的话语令徐平阳也不敢再说什么,任由沈易离开。
在接连进行了几天的娱乐、做饭后,被勒令专注的盯着普军好几日的叛军士兵明显都不耐烦了,按照战局情况来看,普军为劣势方,可作为劣势方,粮食不足、士气低下的普军却比粮食充足、士气高昂的叛军还要潇洒,这对于叛军来说属实是一种诱惑。
渐渐的,一开始还尽心尽力盯着普军的叛军中便有人开始松懈了,在城墙上轮班次数较多的士兵甚至开始打起了盹,抱着反正普军这几日也并未有何大动作的想法,分心看守城下。
叛军中并不是没有聪明人,特别是那些被调来的精锐,那些精锐便是文帝时期跟随沈易攻打兀糜从而被徐平阳洗脑成功的人。那日徐平阳与沈易交流完后,精锐便被周王抽走了了一大部分,在这些人心目中,徐平阳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统治者,而沈易身为徐平阳名义上扶持的周王,在外人面前还是很有威望的,自然能调配兵力。
不多时,被调过来的大部分精锐便察觉到了异常,这其中不缺乏有跟过李晏的士兵,心知李晏一定会有计谋攻城,连忙上报。
既然沈易都已经亲自来到了前线,在首领的亲自监督下,叛军定是不敢再偷懒,再次恢复了戒严状态。
与此同时,李晏将叛军由松懈变为警戒的情况收入眼中,这正是李晏的目的所在,当晚,普军便将草木放入锅中一把火烧了。
纵使叛军发现火烧起来的速度极快,但碍于烧的草木数量过多导致的火势过大,已燃起了滚滚浓烟,不派出大量的人员去灭火,这仗怕是没法打了。
虽知道这一去肯定是不复返的,但是不得不去,于是便有了一队被选出来的可怜蛋提着水桶前去水井打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