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 / 2)
张褚衡在只有沈念和他二人能看到的角度对沈念使了个眼色,随即开口:太祖建立大普之时杨家便一直协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杨太师此次战役为国担忧也是情理之中,不如让杨太师自掏腰包,捐出两百万单粮食以示惩戒便可。而镇北侯......临阵换将确实不可,再给她一次机会吧,若是下次再次战败,再换上顾将军也可。
两百万单粮食对杨家来说确实不多,这样的解决方案正是杨孝义想要的,杨孝义偷偷投去目光,见沈念神色没有异样后才开口,生怕反悔:此次是臣不妥了,还请皇上息怒。
而这话说完,沈念并未立刻给出回应,朝堂陷入了沉默之中。良久,沈念停下了敲打龙椅的食指,面色冷漠:张太傅所言倒也不错,朕准了,下了早朝后,还望杨太师能履行约定。
作者有话说:
更新真的是慢透了......
第三十一章
经这么一出,杨孝义也不敢再多耍心眼了,下了早朝后连忙去交了该交的东西,而后回府收拾了一下,带着东西前去拜访了张褚衡。
这次拜访也好巧不巧,恰好碰上张褚衡不用去教沈念,得到传信说杨孝义前来拜访,便让人带着杨孝义进来了。
杨孝义一进来,恭敬地对着张褚衡道谢:此次朝会,多亏了张太傅我才得以保住这太师之位啊。
唤人来沏了茶后,张褚衡才开口:不必谢我,这次出手助杨太师,只是希望杨太师能尽心辅佐皇上罢了,想必杨太师也看出来了,皇上可不是之前那个好说话的公主了,太师可以向皇上施压,却也不能将自己的破绽露出。这一点,杨太师倒是比不上孝权太师了。
可以说,杨孝义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将杨孝权和他对比,兴许是因为根本比不过杨孝权,但杨孝义死活不肯承认,甚至认为是杨孝权和杨家的错,若是杨家把资源倾到自己身上,哪还有杨孝权的事。
纵使杨孝义心里已经开始暗自不爽张褚衡了,但他也不能直接说出来,毕竟张褚衡今天早上才刚保住了自己的官位,更何况张褚衡在武安帝身边的地位和话语也很有分量,但凡自己惹怒张褚衡,这官位丢掉也不过是片刻之间,即使自己身后站着弘农杨氏,可他已经有了案底了,再来一次怕是杨家也保不住太师的位置。
张太傅说的是,此次是我鲁莽了,今后我定然尽心尽力辅佐皇上。杨孝义强忍着不适,挤出了一丝微笑,还需要张太傅多多提醒我。
由于杨孝义的敷衍实在是太明显了,张褚衡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在想什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出言提醒:文官集团是先帝重组的,此时根基并不稳固,有些话,我不说想必杨太师也能明白,若是皇上想要再次重组,貌似也不难。
听完这话,杨孝义从头凉到了脚底,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文官集团一致认为新帝是一个好捏的软柿子,不会有这么大的胆子重组,眼下看来,这次李晏战败或许也是沈念专门设下的圈套,只为寻个契机重组文官集团。
想到这,他猛地看向张褚衡,再次道谢,不同的是,这次是真真正正的道谢:多谢张太傅提点,还请张太傅放心,我一定不会透露出去,尽力配合此事。
这下,张褚衡终于没再开口,闭着眼睛将茶喝下,任由杨孝义离开这里。
接下来的两日里,沈念和李晏死死的将战报压住,不知情的只有大臣和百姓,百姓唾骂的是越来越厉害了。
他们不明白新帝的决策,骨子里的重男轻女让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新帝让一个女子率领大军前去征战的行为哪怕他们的性命是李晏救的。
于是乎,民间的反抗情绪愈发浓重,似乎只需要一个契机便能完全爆发,拥有铁西营的沈念自然知道这些消息,只能要求铁西营的人密切关注平民,一有不对就立刻报告。
当然,两天时间,也足以让那些有不该想的心思的大臣暴露出来了。
凌晨时分,最不容易被人注意的时间,几位大臣聚集在酒楼内谈话。
受赵宋的影响,大普也开放了夜市,此刻街头还算的上热闹,酒楼中有不少人,对想要不引起注意的大臣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谈话地点了。
本以为新帝能翻起什么水花,没想到却也只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其中的一位尚书话语中透露着不屑,重用一个女子也罢,那镇北候确实有些才能,可让其带兵收复失地,那简直是愚蠢至极。
尚书的这番话,自然也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此话倒是不错,现今叛军势头迅猛,大普不过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罢了,早些日子我就与叛军中的一名文官交谈过,据说周王已经打算称帝,纠集兵力将李晏留在那金平城。
金平城便是边境重镇,也正是李晏战败的地方,对这些文官来说,李晏就是所有人的眼中钉,将李晏除掉,便可瓜分这大普。
可笑的是,他们都认为大普已无回天之力,迟早要完,认为李晏只是个女子,没有什么能力,却又想着除掉她将利益最大化,而并不想着将张褚衡这个男人除掉。
这也是变向承认了李晏的能力,若是李晏没有能力,威胁不到他们的地位,他们也不会做出这些决策。
几番纠结之下,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不如我们与周王军队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震惊了,刚准备开口反驳,随即又沉默了下来,良久才有人开口:此话当真? ↑返回顶部↑
两百万单粮食对杨家来说确实不多,这样的解决方案正是杨孝义想要的,杨孝义偷偷投去目光,见沈念神色没有异样后才开口,生怕反悔:此次是臣不妥了,还请皇上息怒。
而这话说完,沈念并未立刻给出回应,朝堂陷入了沉默之中。良久,沈念停下了敲打龙椅的食指,面色冷漠:张太傅所言倒也不错,朕准了,下了早朝后,还望杨太师能履行约定。
作者有话说:
更新真的是慢透了......
第三十一章
经这么一出,杨孝义也不敢再多耍心眼了,下了早朝后连忙去交了该交的东西,而后回府收拾了一下,带着东西前去拜访了张褚衡。
这次拜访也好巧不巧,恰好碰上张褚衡不用去教沈念,得到传信说杨孝义前来拜访,便让人带着杨孝义进来了。
杨孝义一进来,恭敬地对着张褚衡道谢:此次朝会,多亏了张太傅我才得以保住这太师之位啊。
唤人来沏了茶后,张褚衡才开口:不必谢我,这次出手助杨太师,只是希望杨太师能尽心辅佐皇上罢了,想必杨太师也看出来了,皇上可不是之前那个好说话的公主了,太师可以向皇上施压,却也不能将自己的破绽露出。这一点,杨太师倒是比不上孝权太师了。
可以说,杨孝义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将杨孝权和他对比,兴许是因为根本比不过杨孝权,但杨孝义死活不肯承认,甚至认为是杨孝权和杨家的错,若是杨家把资源倾到自己身上,哪还有杨孝权的事。
纵使杨孝义心里已经开始暗自不爽张褚衡了,但他也不能直接说出来,毕竟张褚衡今天早上才刚保住了自己的官位,更何况张褚衡在武安帝身边的地位和话语也很有分量,但凡自己惹怒张褚衡,这官位丢掉也不过是片刻之间,即使自己身后站着弘农杨氏,可他已经有了案底了,再来一次怕是杨家也保不住太师的位置。
张太傅说的是,此次是我鲁莽了,今后我定然尽心尽力辅佐皇上。杨孝义强忍着不适,挤出了一丝微笑,还需要张太傅多多提醒我。
由于杨孝义的敷衍实在是太明显了,张褚衡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在想什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出言提醒:文官集团是先帝重组的,此时根基并不稳固,有些话,我不说想必杨太师也能明白,若是皇上想要再次重组,貌似也不难。
听完这话,杨孝义从头凉到了脚底,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文官集团一致认为新帝是一个好捏的软柿子,不会有这么大的胆子重组,眼下看来,这次李晏战败或许也是沈念专门设下的圈套,只为寻个契机重组文官集团。
想到这,他猛地看向张褚衡,再次道谢,不同的是,这次是真真正正的道谢:多谢张太傅提点,还请张太傅放心,我一定不会透露出去,尽力配合此事。
这下,张褚衡终于没再开口,闭着眼睛将茶喝下,任由杨孝义离开这里。
接下来的两日里,沈念和李晏死死的将战报压住,不知情的只有大臣和百姓,百姓唾骂的是越来越厉害了。
他们不明白新帝的决策,骨子里的重男轻女让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新帝让一个女子率领大军前去征战的行为哪怕他们的性命是李晏救的。
于是乎,民间的反抗情绪愈发浓重,似乎只需要一个契机便能完全爆发,拥有铁西营的沈念自然知道这些消息,只能要求铁西营的人密切关注平民,一有不对就立刻报告。
当然,两天时间,也足以让那些有不该想的心思的大臣暴露出来了。
凌晨时分,最不容易被人注意的时间,几位大臣聚集在酒楼内谈话。
受赵宋的影响,大普也开放了夜市,此刻街头还算的上热闹,酒楼中有不少人,对想要不引起注意的大臣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谈话地点了。
本以为新帝能翻起什么水花,没想到却也只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其中的一位尚书话语中透露着不屑,重用一个女子也罢,那镇北候确实有些才能,可让其带兵收复失地,那简直是愚蠢至极。
尚书的这番话,自然也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此话倒是不错,现今叛军势头迅猛,大普不过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罢了,早些日子我就与叛军中的一名文官交谈过,据说周王已经打算称帝,纠集兵力将李晏留在那金平城。
金平城便是边境重镇,也正是李晏战败的地方,对这些文官来说,李晏就是所有人的眼中钉,将李晏除掉,便可瓜分这大普。
可笑的是,他们都认为大普已无回天之力,迟早要完,认为李晏只是个女子,没有什么能力,却又想着除掉她将利益最大化,而并不想着将张褚衡这个男人除掉。
这也是变向承认了李晏的能力,若是李晏没有能力,威胁不到他们的地位,他们也不会做出这些决策。
几番纠结之下,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不如我们与周王军队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震惊了,刚准备开口反驳,随即又沉默了下来,良久才有人开口:此话当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