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1 / 2)
作者有话说:
这章写了很久,李将军的心思其实已经被公主猜到了,什么时候捅破慢慢看吧......
第二十九章
经过整顿,外出收复失地的军队又踏上了征途,然而李晏在写战报时却并未按照约定时的那样战败,而是如实记录了大获全胜的事实,消息传回京城,自然是先传到了沈念的手上。
也就有了沈念一下早朝回到御书房准备听张褚衡授课时所看到的密信了,沈念快速的阅读了一遍,不由得皱了皱眉:边境大获全胜?
这话一出,张褚衡连忙接过沈念手上的信,仔细阅读了一遍后发现确实是大获全胜的战报,未免有些奇怪,据沈念所说,李晏是答应了配合这个计划的,而现在写一封大获全胜的战报回来又是什么意思,属实是让人不明白。
为避免漏过李晏信中写的情报,张褚衡再次看了一遍才开口:臣兴许明白了镇北侯何意。
沈念奇怪的看了张褚衡一眼,示意他讲话,张褚衡得到同意,便讲了下去:信中写到边境叛军乃乌合之众,轻而易举便可攻下,这说明把守边境的叛军因没有事先得到情报而毫无警惕,即便不用计谋也可攻下,若是镇北侯在这就栽了跟头,那岂不是自砸招牌?靠此确实可以迅速铲除朝中的人,但镇北侯在如此简单的战役中失败,待到皇上夺权后若是还要让其带兵收复失地,百姓可会相信?
一开始沈念还懵懵的,听了张褚衡这话才恍然大悟:张爱卿所言不虚,此事倒是朕考虑不周了,眼下不如迅速散播此消息,让叛军迅速警戒起来,以周王的性子,派精锐来抵御倒是颇有可能。
皇上圣明,臣与皇上所想竟毫无偏差。张褚衡表达了赞同,还请皇上放心,待皇上一点头,臣便立即去办此事,势必将此消息散播至叛军营内。
皇帝有时不一定需要聪明的谋士,但绝对需要一个又听话办事效率又高且聪明的谋士,张褚衡这样的人便是沈念所需要的,倒是越来越顺眼张褚衡了:不错,张爱卿去办吧,朕相信此事没有谁能办得比爱卿好,一切决定权都归于你。
张褚衡靠着辅政大臣的名头,本来办事就不会遇到多少阻碍,眼下还得到了沈念亲自开的绿灯,那么办事效率只会不减反增,既然都这样了,自然不会让沈念失望,连忙领命离开。
张褚衡的办事效率确实快,短短半天的时间便将消息传到了沈易耳朵里,沈易最近正在商讨要不要称帝的事情,在他看来,无论是国土还是智谋他都足矣称帝,自己所占领的地方,大部分的民心都是向着自己的,当然,他也不会承认民心向着自己是因为威逼利诱加洗脑,不过眼下他只认为自己不能算叛军,而是上天派来解救饱受苦难的大普人民的。
得知此消息,原本还坚决反对沈易称帝的徐平阳立即拍板同意了,让沈易去筹备登基大典,自己来解决边境上的事情,而沈易却全然不知自己被徐平阳耍了,乖乖将军政大权交给了徐平阳后自己便去研究起了登基大典。
周王是越来越蠢了。徐平阳坐在椅子上,面色冷漠地和身旁的亲信讲话,前些时日竟还不知天高地厚地与我争论,怕是不知这一切是谁给他的。
那亲信脸上很明显不爽,有些不屑地开口:丞相,既然周王不知天高地厚,为何不直接将他废了,您自立为王?
这话刚说完,徐平阳的脸色十分明显的又沉了沉,语气不善地开口:你可知为何本官身边换了一个又一个亲信,只有你留的时间最长吗?
原本还跟着徐平阳一起贬低沈易的亲信闻言,冷汗立刻就流下来了,他只是想拍个马屁,没想到拍到马腿上了,连忙装傻:小的......小的不知,还请丞相解答。
唰的一声,徐平阳将亲信腰间的佩剑拉了出来,一刀砍断了他的左手,那亲信立马惨叫,得到的却只是更令人害怕的话语:本官说周王不好,仅限于本官说,你不过一个只会拍马屁的狗腿子,怎敢说周王?
似乎是不解气,这话说完,徐平阳又往亲信的胳膊上砍了一下,又引起了他的惨叫,徐平阳皱了皱眉头,把刀抵在了他的喉咙边,语气中不带任何感情地威胁:你若是再敢喊出一声,本官便把你的头砍下来,让你闭上嘴。
亲信一下就闭上了嘴,徐平阳见状,又失了兴致,把刀一丢,对着门外喊道:把这个马屁精丢去西山,换一个人来。
门外的人立刻就进来了,望着地上的断手断臂,也见怪不怪了,将这人拖出去后还将屋子收拾干净了,不多时,便进来了另一个人。
那人并不是新换的亲信,而是一个算命的,每当徐平阳换一个身边的人,他都会出现在徐平阳屋内为其解忧,此次也不例外。
丞相又因周王烦躁了?算命的人一眼便看出了徐平阳换人的原因,笑眯眯的坐了下来,若是丞相不嫌弃,不妨与在下说说。
徐平阳的表现完全不像是刚刚砍了人的样子,反而十分平静地回答:周王自诩替天行道,近些时日却只关注自己称帝,边境可没管过。
不同于徐平阳的平静,那大师是笑呵呵的:看来是在下赌对了,周王可曾说过登基后寻一皇后?
不说还好,一提到皇后的事,徐平阳的语气便没好过:周王正经的事没想过,离经叛道的想法倒是不少。
哦?丞相可曾想过,你对周王明明是百般不屑的态度,为何却并没有废了他的想法呢?大师眯着眼,仍然是笑呵呵的,在下倒是不相信丞相真的忠心于周王,在北平时丞相便瞧上了年幼的周王,放着朝廷给丞相的官不要,只留在北平教授周王,那时在下倒是相信丞相只是想要利用周王,不过现在......丞相又应如何解释呢?
徐平阳有的时候很不喜欢和这个大师聊天,他自认为伪装得很好,可这大师常年待在街头四处算命,按理来讲了解的内部事务并不多,却能完全讲出自己的想法,每次和这位大师聊天,都跟被看穿了没区别。
大师也仿佛察觉到了什么,直接迎上了徐平阳那杀人的目光,拍了拍他的肩膀:严格意义来讲,丞相和大普镇北侯是一路人。 ↑返回顶部↑
这章写了很久,李将军的心思其实已经被公主猜到了,什么时候捅破慢慢看吧......
第二十九章
经过整顿,外出收复失地的军队又踏上了征途,然而李晏在写战报时却并未按照约定时的那样战败,而是如实记录了大获全胜的事实,消息传回京城,自然是先传到了沈念的手上。
也就有了沈念一下早朝回到御书房准备听张褚衡授课时所看到的密信了,沈念快速的阅读了一遍,不由得皱了皱眉:边境大获全胜?
这话一出,张褚衡连忙接过沈念手上的信,仔细阅读了一遍后发现确实是大获全胜的战报,未免有些奇怪,据沈念所说,李晏是答应了配合这个计划的,而现在写一封大获全胜的战报回来又是什么意思,属实是让人不明白。
为避免漏过李晏信中写的情报,张褚衡再次看了一遍才开口:臣兴许明白了镇北侯何意。
沈念奇怪的看了张褚衡一眼,示意他讲话,张褚衡得到同意,便讲了下去:信中写到边境叛军乃乌合之众,轻而易举便可攻下,这说明把守边境的叛军因没有事先得到情报而毫无警惕,即便不用计谋也可攻下,若是镇北侯在这就栽了跟头,那岂不是自砸招牌?靠此确实可以迅速铲除朝中的人,但镇北侯在如此简单的战役中失败,待到皇上夺权后若是还要让其带兵收复失地,百姓可会相信?
一开始沈念还懵懵的,听了张褚衡这话才恍然大悟:张爱卿所言不虚,此事倒是朕考虑不周了,眼下不如迅速散播此消息,让叛军迅速警戒起来,以周王的性子,派精锐来抵御倒是颇有可能。
皇上圣明,臣与皇上所想竟毫无偏差。张褚衡表达了赞同,还请皇上放心,待皇上一点头,臣便立即去办此事,势必将此消息散播至叛军营内。
皇帝有时不一定需要聪明的谋士,但绝对需要一个又听话办事效率又高且聪明的谋士,张褚衡这样的人便是沈念所需要的,倒是越来越顺眼张褚衡了:不错,张爱卿去办吧,朕相信此事没有谁能办得比爱卿好,一切决定权都归于你。
张褚衡靠着辅政大臣的名头,本来办事就不会遇到多少阻碍,眼下还得到了沈念亲自开的绿灯,那么办事效率只会不减反增,既然都这样了,自然不会让沈念失望,连忙领命离开。
张褚衡的办事效率确实快,短短半天的时间便将消息传到了沈易耳朵里,沈易最近正在商讨要不要称帝的事情,在他看来,无论是国土还是智谋他都足矣称帝,自己所占领的地方,大部分的民心都是向着自己的,当然,他也不会承认民心向着自己是因为威逼利诱加洗脑,不过眼下他只认为自己不能算叛军,而是上天派来解救饱受苦难的大普人民的。
得知此消息,原本还坚决反对沈易称帝的徐平阳立即拍板同意了,让沈易去筹备登基大典,自己来解决边境上的事情,而沈易却全然不知自己被徐平阳耍了,乖乖将军政大权交给了徐平阳后自己便去研究起了登基大典。
周王是越来越蠢了。徐平阳坐在椅子上,面色冷漠地和身旁的亲信讲话,前些时日竟还不知天高地厚地与我争论,怕是不知这一切是谁给他的。
那亲信脸上很明显不爽,有些不屑地开口:丞相,既然周王不知天高地厚,为何不直接将他废了,您自立为王?
这话刚说完,徐平阳的脸色十分明显的又沉了沉,语气不善地开口:你可知为何本官身边换了一个又一个亲信,只有你留的时间最长吗?
原本还跟着徐平阳一起贬低沈易的亲信闻言,冷汗立刻就流下来了,他只是想拍个马屁,没想到拍到马腿上了,连忙装傻:小的......小的不知,还请丞相解答。
唰的一声,徐平阳将亲信腰间的佩剑拉了出来,一刀砍断了他的左手,那亲信立马惨叫,得到的却只是更令人害怕的话语:本官说周王不好,仅限于本官说,你不过一个只会拍马屁的狗腿子,怎敢说周王?
似乎是不解气,这话说完,徐平阳又往亲信的胳膊上砍了一下,又引起了他的惨叫,徐平阳皱了皱眉头,把刀抵在了他的喉咙边,语气中不带任何感情地威胁:你若是再敢喊出一声,本官便把你的头砍下来,让你闭上嘴。
亲信一下就闭上了嘴,徐平阳见状,又失了兴致,把刀一丢,对着门外喊道:把这个马屁精丢去西山,换一个人来。
门外的人立刻就进来了,望着地上的断手断臂,也见怪不怪了,将这人拖出去后还将屋子收拾干净了,不多时,便进来了另一个人。
那人并不是新换的亲信,而是一个算命的,每当徐平阳换一个身边的人,他都会出现在徐平阳屋内为其解忧,此次也不例外。
丞相又因周王烦躁了?算命的人一眼便看出了徐平阳换人的原因,笑眯眯的坐了下来,若是丞相不嫌弃,不妨与在下说说。
徐平阳的表现完全不像是刚刚砍了人的样子,反而十分平静地回答:周王自诩替天行道,近些时日却只关注自己称帝,边境可没管过。
不同于徐平阳的平静,那大师是笑呵呵的:看来是在下赌对了,周王可曾说过登基后寻一皇后?
不说还好,一提到皇后的事,徐平阳的语气便没好过:周王正经的事没想过,离经叛道的想法倒是不少。
哦?丞相可曾想过,你对周王明明是百般不屑的态度,为何却并没有废了他的想法呢?大师眯着眼,仍然是笑呵呵的,在下倒是不相信丞相真的忠心于周王,在北平时丞相便瞧上了年幼的周王,放着朝廷给丞相的官不要,只留在北平教授周王,那时在下倒是相信丞相只是想要利用周王,不过现在......丞相又应如何解释呢?
徐平阳有的时候很不喜欢和这个大师聊天,他自认为伪装得很好,可这大师常年待在街头四处算命,按理来讲了解的内部事务并不多,却能完全讲出自己的想法,每次和这位大师聊天,都跟被看穿了没区别。
大师也仿佛察觉到了什么,直接迎上了徐平阳那杀人的目光,拍了拍他的肩膀:严格意义来讲,丞相和大普镇北侯是一路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