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31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祥是北京钢铁厂的工人,钢铁厂属于好企业,所以企业的食堂也做的好。桂花没退之前是在街道上班,街道就没自己的食堂,桂花都是去隔壁兄弟单位的食堂打饭,那个伙食就差点。
  张祥最喜欢和人吹牛的一个地方就是老说钢铁厂的食堂好。隔三差五的能有点荤腥。毕竟钢铁厂是重体力也重脑力(精神集中度)的工作。
  如果赶上做大活儿,赶工期高强度连轴转的时候。向张祥这样的一线工人尤其是带技术的大师傅都会额外有一片大肉。
  这是给他们补身体用的。每逢这个时候,张祥就会和胡同的邻居吹牛逼,说自己今天又吃了一片大肉。
  现在到了空军的食堂,张祥觉得自己牛逼吹早了。
  因为张寿在信件里说的在部队吃的很好,真的不是虚言。这部队的伙食是真的好啊。
  在食堂的打菜窗口里,放着五个菜。花菜炒肉、煎豆腐、咸菜炒毛豆、肉丸烧丝瓜。
  还有一锅紫菜虾皮汤。
  这四菜一汤打到手里的餐盘时,张祥还一个劲的对炊事班打菜的洪班长说:“别打多了,别打多了。给一半就行,我吃不了多少。”
  打菜的洪班长却道:“大叔,咱们打菜都是按规定量打的。您不要客气,吃好吃饱,要是不够再来舔。”
  “诶诶。”张祥点了点头。看着餐盘里的菜肴和米饭,莫名的有些感叹道:“部队的伙食是好啊。”
  张寿带着父母坐下。
  “诶,部队不是要吃饭前拉歌嘛。怎么没听你们唱啊。”桂花倒是有些好奇。
  张寿哈哈一笑:“有的兄弟部队是要拉歌,不过那是因为用餐的食堂大小不够,大家要排队吃饭。因为排队的时间太长,所以用拉歌的方式打发时间。咱们这个部队的食堂大小够,大家不用排队吃饭。也就不用拉歌了。”
  张祥的父母恍然大悟。他们也和旁边另外几个战士的父母互相聊天。大家都是在大巴车上才认识的。
  来的这些父母有飞行学员、飞行员的,也有地勤和地面部队的。
  一顿饭吃完,张祥打饭的时候还说让洪班长少打点,实际上他是一点渣都没剩下,吃的那叫一个光光的。吃完之后之直打嗝呢。
  “嗝儿~哎呀,这部队的饭还真的挺好吃的。还是大白米饭和玉米面馒头呢。我觉得比很多老百姓家吃的好啊。”张祥一边说一边打饱嗝呢。
  向张祥这样北京钢铁厂的职工,桂花还在街道办干活的北京双职工家庭,其实在全国都属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了。
  他们在大巴车上认识的一对夫妻,他们就是来自于贵州山区的。夫妻俩都是种地的。但是贵州那地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地方。种地真的是太难了。
  这夫妻一年到底的主要粮食就是土豆,然后就是各种蘸水蘸着土豆吃。自己种点蔬菜,不够吃还要去山上挖点野菜。
  一年到头肉吃是不上几回。现在来了部队,他们夫妻吃的可仔细了。拿着馒头把盘子里剩下的菜汤都扫干净了。整个餐盘干净的就像是洗过了一样。光可鉴人。
  政委看到了,忍不住问道:“大哥、大姐,你们要是没吃饱就再来一份吧。”
  这对来自贵州的夫妻急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吃饱了,领导,我们真的吃饱了。”
  他们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自己多吃了一点会影响孩子在部队领导前的形象。
  政委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回头叮嘱洪班长,这几位看起来家庭比较困难的父母在这几天吃饭的时候给他们多打点菜。肉给他们多补点。
  吃完饭,领导也给这些战士放了半天假,让他们在营地里好好的和父母叙叙旧,唠唠家常。毕竟许久不见了。
  张寿也迫不及待的介绍自己的战友们给自己的父母认识。
  向张祥和桂花他们来部队的时候还带了大包小包的东西,都是给张寿和他们战友的慰问品。
  毕竟拥军也是老传统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