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后见隆兴帝态度松动,继续道:"臣妾想着,兴平郡王府的三公子徒景明,与元春年貌相当。那孩子在禁卫军当差,为人勤恳,倒是个良配。"
  "沉吟,"虽是宗室,但兴平郡王一脉向来安分。也罢,既然,朕准了。"
  襄宁长公主大喜,连"
  三日后,凤仪宫的懿旨送到了荣国公府。史太君领着全家跪接,当听到元春被指婚给兴平郡王府三公子时,王氏手中的帕子险些落地。
  "郡王庶子?"回到荣禧堂,王氏仍不敢相信,怎么好好的指婚给了一个庶出。
  史太君呵斥道:"王氏,慎言!虽是庶出,但毕竟是宗室啊!"
  史太君捻着佛珠,中蹉跎多年,如今年纪大了,赐婚宗室也是一桩好亲事。这是皇后娘娘的恩典,更是看在襄宁长默的贾政,"你明日亲自走一趟宁国公府,备厚。"
  与此同时,宫中的贾元春接到消息时,正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四方的天翡翠镯赠。
  "姑娘!天大的好事!"抱琴闯进元春的屋子,手里捧着明黄绢帛,"皇后娘娘给您赐婚了!"
  元春手一抖,“赐婚给谁?”
  "是兴平郡王府的三公子,虽说是庶出,可如今在禁卫军当值!"抱琴喜气洋洋地展开懿旨,"襄宁长公主特意求的恩典,说您的年纪该出宫了。"
  元春怔怔望着懿旨上金粉勾画的凤纹。她十五岁入宫,如今年已二十,早绝了攀龙附凤的心思。可当真能离开这黄金牢笼,又觉得不真实。
  "姑娘..."抱琴轻声唤道,"可是不高兴?"
  元春摇头,唇角勾起一抹浅笑:"只是没想到,最终救我出这牢笼的,竟是甄贵妃的失势和襄宁长公主的一句话。"
  她想起甄贵妃那张美艳却狰狞的脸,想起无数个提心吊胆的日夜。如今,一道懿旨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虽非最初期待的青云路,但至少,是条活路。
  "去准备吧。"元春转身,眼中已是一片清明,"我们该回家了。"
  离宫那日,皇后身边的姑姑亲自来送。老人在她耳边低语:"三公子虽非嫡子,却是自幼养在兴平郡王妃膝下的。你且安心归家待嫁,甄贵妃那边..."她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自顾不暇呢。"
  荣国公府正门大开时,元春恍惚看见十五岁那年离家的自已。那时祖母摸着她的头说:"好孩子,家里全指望你了。"如今她回来,带回的却是全家都未料到的结局。
  王氏抱着她哭成泪人,连声道"娘对不住你"。唯有史太君面色复杂,在问清元春这些年在宫里的情况后,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元春假装没看见——她早不是当年任人摆布的小姑娘了。
  夜里下起春雨。元春推开窗,让雨丝扑在脸上。兴平郡王府送来的聘礼单子搁在案头,墨迹未干。她忽然想起今日在垂花门外,听见琏二媳妇嘀咕:"大姑娘这般年纪,这婚事也算是高攀了。"
  雨幕中,元春轻轻笑了。她摩挲着腕间新换的羊脂玉镯——这是襄宁长公主给的添妆。玉色温润,恰似姑姑将她送出宫门时说的话:"活着,比什么都强。"
  翌日,五更天的梆子刚敲过,荣国公府的角门便吱呀一声开了。林诚掸了掸藏青色直裰上并不存在的灰尘,领着林嬷嬷并四个丫鬟、两个粗使婆子,悄无声息地进了府。晨雾未散,一行人像游魂般穿过曲折回廊,直奔潇湘馆而去。
  "林管事来得真早。"荣国公府的周瑞家的早已候在潇湘馆门前,脸上堆着笑,眼底却藏着探究,"老太君吩咐了,林姑娘的东西,您尽管收拾。"
  林诚拱手还礼,眼角余光扫过周瑞家身后探头探脑的几个小丫头,声音不高不低:"有劳周嫂子。我家老爷念着姑娘,特意嘱咐要把用惯的东西都带回去。"
  这话说得含蓄,却让周瑞家的眼皮*跳了跳。她侧身让开路,看着林家一行人进了潇湘馆,转身便往二太太院里去了。
  潇湘馆内,林嬷嬷站在正厅中央,望着熟悉的陈设,鼻尖仿佛还能闻到那股若有若无的药香。三年前她来给姑娘送常用的物品时,这院子还没这般精致。如今要接姑娘回去,反倒生出几分不舍来。
  "都仔细着点。"林嬷嬷吩咐道,"姑娘用过的笔墨纸砚、枕褥帘帐,一件都别落下。特别是那方洮河绿石砚台,姑娘最是喜欢。"
  丫鬟们应了声,轻手轻脚地开始收拾。一旁潇湘院里的丫鬟们原想帮忙,却被林嬷嬷拦下:"你们都是好孩子,且歇着。这些粗活让我们来就是。"
  潇湘院里的小丫鬟们咬着唇退到一旁,眼眶微红。她们昨夜已得了消息,知道林姑娘这一去,怕是不会再回来了。看着林家人将潇湘馆一点点搬空,她们心里像堵了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王婆子蹲在廊下,假装擦拭栏杆,眼睛却不住往屋里瞟。她是专管潇湘馆洒扫的,平日里没少顺些小物件出去换钱。黛玉用的都是好东西,一方帕子、一支笔,都够她吃半个月酒。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