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尤其是最先来实施变法的那群干吏,也就是太初七年中榜、之后在翰林院任职的那群年轻官员们,感触最深。昔年在倡议书上签字画押时,他们为了同年情谊,为了多年读圣贤书而起那点书生意气,慨然踏出这一步,那时所想的最严重后果不过是押上己身而已。
  哪成想,这一役竟押上了国运。
  从领命踏出京城那刻,他们身上就重重压上了九州天下亿万人之生死。他们顶着不确定的未来,顶着国朝未知的命运,踏上了一条不知是胜是败的前路。
  近三年来,他们日以继晷,始终提着一口气不敢松不敢缓,唯恐自己稍有松懈,就成了国之罪人。就算每日在生死边缘徘徊,也憋着股劲把这口气撑下去,清丈田亩、登记造册,管他世家还是豪强,管他威逼还是利诱,统统别想在他们册子上隐瞒一寸一分土地。
  他们不敢倒不敢死,想着就算硬挺着撑着气,也得撑到变法成功那日。
  而这一日,不负所望,终于来了!
  持续多年的变法之争,终于在这日有了结果。
  苍天保佑了他们,总算没让他们做了那国之罪人。
  在这场新政变法的过程中,除了倡议书上的首倡者、附议者尽数加入这场战斗外,在这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也陆续有其他支持变法的官员加入。
  譬如他们太初七年这届分散各地为官的同年们,在听闻三杰等人的壮举后,几乎没有犹豫的从各地奔来相应加入。还有景明二年的中榜进士们,打着不让太初七年一届独美于前的称号,纷纷加入参与变法革新的浪潮中。
  还有九州各地有志官员,陆续投奔而来。
  这场变法亦如陈今昭之前所盼那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济州府,陈今昭与刘都督站在府衙前,看着奔走相告的府城百姓,无不心中动容感怀,只觉这几年的操劳辛苦值当了。
  陈大人,这九州天下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之景。
  陈今昭望着那些走了很远,却依旧忍不住朝府衙方向跪地叩首的黎民百姓,话语轻声却坚定回道,是的,一定会的。
  刘都督转向她,笑着拱手道,陈大人此番功在千秋,回朝后必是要高升了。恭喜,恭喜了!
  陈今昭也笑着拱手,同喜,同喜。刘都督辅助吾等变法亦功不可没,论功行赏定也少不得都督一份。
  刘都督朝北面一抬手,为朝廷尽忠,是臣等应有之义。
  陈今昭再次朝他拱手,表示敬佩。
  两人转身回府衙,如今大势已定,二人皆无不感到轻松,遂也能笑着闲谈几句。
  说来惭愧,我还未郑重感激袁二娘的襄助之恩。去岁秋季,朝廷突然派了一路大军西进,直奔西北驱逐夷越,这就直接导致了粮草急遽告急。在这危机时刻,她只得将告急书签发南方各地,欲从鱼米之乡急购一批粮草。
  江莫最先给她凑足了粮草送来。
  而这一批粮草中,竟有半数出自袁二娘之手。
  袁二娘不知是从何处得知是她所需,竟短时间内从海外粮商那里急购得一批,连夜急送到了江莫那里。甚至在那之后,还陆续捐了不少家资送到她这,这让陈今昭心中大为感动,甚至都不知要如何才能回报这份恩情。
  刘都督抚着花白的胡须哈哈笑道,小事而已,陈大人也不必挂在心上。昔年你为她解困,让她得以脱离苦海,如今她投桃报李也是应当的。
  陈今昭抬手拱手:二娘不仅是解了我燃眉之急,更是于国有功,她的功劳亦不该被埋没。此番回朝我如实上报朝廷,凡与国有功者,皆该论功行赏。
  刘都督忙道都是应该的,但面上却笑开了花,看向陈今昭的目光中不掩激赏。真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呐,有情有义,公正无私,前途无量。
  眸里却也难免闪过丝遗憾来。
  可惜了,与他家二娘无缘。
  两人边走边随意说些家常,途中遇见了罗行舟,刘都督就先告辞了,留他们两同年在那说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