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2 / 3)
她回赵家,只为护住亲人,如今掌家中馈权她替母亲抢了回来,大房这边,以及老夫人院里伺候的人都换了一波,保证近身的都是自己人。
而赵清仪想做的事,其实还没做完,不过她已经暴露人前,接下来暗处的人若动手,势必会冲自己来,她再长住赵家,反而会危及亲人。
但这些话她不会与父亲明说,省得对方担心,“父亲放心好了,女儿已经长大,不会让自己受委屈的,只要你和母亲,祖母还有弟弟平平安安,女儿在哪里都能过得好。”
赵怀义被她说得老泪纵横,“父亲知道你是懂事的,其实父亲想留你,也有自己的私心,不久后我就要去浙江上任,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你不在家,我怕你母亲弟弟没人照顾。”
自赵清仪献出救灾之策,赵怀义便不把女儿当寻常闺阁女子看待,遇到事情,下意识会选择与女儿商量。
赵怀义坦言陛下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打探浙江官场的底细,顺便暗中推行新政,以此试探可行性。
毕竟反对者众,交给旁人去做,陛下与张首辅都不放心,他只能身先士卒,立在前线,亲力亲为。
若能成功,接下来就该是整个大梁大规模推行,届时他更抽不开身。
利国利民的好事,赵清仪是支持的,“父亲大可放心,只要女儿在京城,就会保家人无虞。”
赵怀义又觉羞愧难当,说要多给了赵清仪几个铺子地契作为补偿,他没时间陪伴女儿,唯一能拿得出的就是银钱。
“你放心,这些铺子都是父亲用自个儿俸禄安置的,你母亲不知道。”赵怀义俯身神神秘秘地说,“每年挣的钱也不少呢。”
把赵清仪逗笑了,“原来父亲还有私房。”
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见女儿展露笑颜,赵怀义心中好受多了。
他也实在没办法,妻子孟氏体弱多病,儿子赵澜俨又是个少年意气的年纪,不够稳重不堪重任,他不在家,家里只能依靠女儿。
就像五年前,他为救陛下远赴西北,下落不明,也是尚未及笄的女儿不远千里寻他。
正因缺少他这个父亲的庇护,才让女儿被迫长得如此懂事,私心里,他还是希望赵清仪和寻常的闺阁少女一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这是每一个做父亲的期盼。
另一方面,赵怀义又感慨,“若你是个男儿身,该有多好。”
赵清仪笑笑没说话,二叔赵怀良走了过来,说要与父亲商议政事,遍寻他的身影不见,原来在老夫人这里。
赵怀义赶忙擦去眼角的泪,“来看看母亲,顺便与般般说几句话。”
“应该的。”赵怀良也象征性地关心赵清仪几句,问她是否被流言困扰。
“已经没事了。”赵怀义替女儿回答,随后示意他跟自己去个僻静处详谈,“母亲尚在病中,我们不要打搅,就去我书房吧。”
两位长辈离开,赵清仪福身相送,在他们出了院子的一刹那,她忽然觉得先前的一幕似曾相识。
当初赵漫仪也曾如此神出鬼没,偷听了她和心腹婢子的谈话。
那二叔……究竟来了多久?又听了多少?
第51章 “我慢一点……”
也不怪赵清仪多心,前车之鉴犹在,当初她便因一时大意,才让赵漫仪在她房门口偷听了不该听的。
她默默留了个心眼,出去时招来仆婢问话,可惜关于二叔何时来的,又是否在院外逗留过,仆婢们皆是一问三不知。
当日傍晚,赵怀良刚离了兄长的书房不久,王家便收到一封密信,王次辅展开细看后,带着鞋印的老脸阴沉如铁。
陛下独独派赵怀义赴浙,果然不止赈灾济民这般简单,居然还带了一份密旨。
聚在王次辅身边的幕僚官员忧心忡忡,“江浙一带乃我等根基,陛下若真存了在浙江试行新政的心思,岂不意味着我等已先失了圣心?” ↑返回顶部↑
而赵清仪想做的事,其实还没做完,不过她已经暴露人前,接下来暗处的人若动手,势必会冲自己来,她再长住赵家,反而会危及亲人。
但这些话她不会与父亲明说,省得对方担心,“父亲放心好了,女儿已经长大,不会让自己受委屈的,只要你和母亲,祖母还有弟弟平平安安,女儿在哪里都能过得好。”
赵怀义被她说得老泪纵横,“父亲知道你是懂事的,其实父亲想留你,也有自己的私心,不久后我就要去浙江上任,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你不在家,我怕你母亲弟弟没人照顾。”
自赵清仪献出救灾之策,赵怀义便不把女儿当寻常闺阁女子看待,遇到事情,下意识会选择与女儿商量。
赵怀义坦言陛下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打探浙江官场的底细,顺便暗中推行新政,以此试探可行性。
毕竟反对者众,交给旁人去做,陛下与张首辅都不放心,他只能身先士卒,立在前线,亲力亲为。
若能成功,接下来就该是整个大梁大规模推行,届时他更抽不开身。
利国利民的好事,赵清仪是支持的,“父亲大可放心,只要女儿在京城,就会保家人无虞。”
赵怀义又觉羞愧难当,说要多给了赵清仪几个铺子地契作为补偿,他没时间陪伴女儿,唯一能拿得出的就是银钱。
“你放心,这些铺子都是父亲用自个儿俸禄安置的,你母亲不知道。”赵怀义俯身神神秘秘地说,“每年挣的钱也不少呢。”
把赵清仪逗笑了,“原来父亲还有私房。”
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见女儿展露笑颜,赵怀义心中好受多了。
他也实在没办法,妻子孟氏体弱多病,儿子赵澜俨又是个少年意气的年纪,不够稳重不堪重任,他不在家,家里只能依靠女儿。
就像五年前,他为救陛下远赴西北,下落不明,也是尚未及笄的女儿不远千里寻他。
正因缺少他这个父亲的庇护,才让女儿被迫长得如此懂事,私心里,他还是希望赵清仪和寻常的闺阁少女一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这是每一个做父亲的期盼。
另一方面,赵怀义又感慨,“若你是个男儿身,该有多好。”
赵清仪笑笑没说话,二叔赵怀良走了过来,说要与父亲商议政事,遍寻他的身影不见,原来在老夫人这里。
赵怀义赶忙擦去眼角的泪,“来看看母亲,顺便与般般说几句话。”
“应该的。”赵怀良也象征性地关心赵清仪几句,问她是否被流言困扰。
“已经没事了。”赵怀义替女儿回答,随后示意他跟自己去个僻静处详谈,“母亲尚在病中,我们不要打搅,就去我书房吧。”
两位长辈离开,赵清仪福身相送,在他们出了院子的一刹那,她忽然觉得先前的一幕似曾相识。
当初赵漫仪也曾如此神出鬼没,偷听了她和心腹婢子的谈话。
那二叔……究竟来了多久?又听了多少?
第51章 “我慢一点……”
也不怪赵清仪多心,前车之鉴犹在,当初她便因一时大意,才让赵漫仪在她房门口偷听了不该听的。
她默默留了个心眼,出去时招来仆婢问话,可惜关于二叔何时来的,又是否在院外逗留过,仆婢们皆是一问三不知。
当日傍晚,赵怀良刚离了兄长的书房不久,王家便收到一封密信,王次辅展开细看后,带着鞋印的老脸阴沉如铁。
陛下独独派赵怀义赴浙,果然不止赈灾济民这般简单,居然还带了一份密旨。
聚在王次辅身边的幕僚官员忧心忡忡,“江浙一带乃我等根基,陛下若真存了在浙江试行新政的心思,岂不意味着我等已先失了圣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