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炮灰皇子的男妻[穿书] 第59节(3 / 4)
旁边跟着的王栓子和王大壮也道:“王妃去年冬天的时候给了咱们一口饭吃,大伙儿才能撑过来,我们都相信王妃,大人您便放心吧!”
后面排队的人都跟着附和,竟然都是冲着王妃来的。
这些人基本都是村里的庄稼汉,离城里远,想来是因为得到消息后来不及进城,所以今日一早便来了。
陈乐生心下激动又感慨,王妃还担心会没人愿意种,实际上他早已种下了善因。
既然大伙儿都清楚了,陈乐生沉下心,一边誊抄一边将粮种的数量报出来。
王成和来帮忙的衙役一起清点称重,然后倒进老伯带来的筐里。
王又为带着王栓子和王大壮抬着框离开了,后面的人立马补上前来,“大人,小的名叫吴三,家住......”
陈乐生本以为早上这一拨有这么多人便算是顶好了,谁知还没等他登记完最开始来的人,后面来排队的就越来越多。
来的大多都是封宁周围村子里的村民,却还有少数于华县那边的村子听到消息跑来的,场面越来越热闹。
眼见着人都要排出巷子了,陈乐生连忙又唤了两个衙役来帮忙,然后把队伍分成两队,让王成也拿了本册子登记。
本来不想种的人家看这阵仗心里都犯嘀咕,大伙儿心里总觉得定然是好东西才会让人抢。
一些还在动摇的人家当即也不动摇了,连忙就拿着装稻种的器具跑去排队了,看这阵仗,去晚了便是想要也没了!
太阳西斜,陈乐生用力甩了甩手臂,再也顾不上什么仪态,靠在后面的门板上长长地舒了口气。
没想到他们早晨上衙的时候还在唉声叹气,现在竟然就已经把所有稻种发了下去。
休息了一会儿,兴奋感慢慢地涌上来盖过了劳累。
今日登记时,他看着那一张张朴实却写满了信任的脸,民心所向四个字一直在他心里回荡。
一股情绪在陈乐生的胸腔中横冲直撞,他何其有幸,能得王妃的看中随他做事。
从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里,他几乎能看到宁州光明的未来,他心潮澎湃,骄傲又振奋。
王成和三位衙役都累得够呛,这会儿正各自找了个地方靠着休息,陈乐生心情很好地一挥手:“走,我请诸位去吃陈记。”
几人瞬间站直了身子,王成眼睛一亮:“陈记的烧鸡可是一绝,我好久没吃了。”
衙役们则是要收敛得多:“陈大人大方!”
“多谢陈大人!”
众人一齐去了陈记,路上顺便把发粮种的告示揭了下来。
有百姓见状连忙打听:“大人,这告示怎么揭了?”
陈乐生笑着解释道:“粮种已经发完了,自然要揭掉。”
“嚯——”
百姓们再次炸开了锅。
第65章 棉花
两日后, 农庄的管事前来上报,农庄一共收获了十六万八千斤土豆,其中陈老四家的亩产最高, 近三千斤一亩, 最差的也有两千六百斤一亩。
几户佃农高兴疯了, 他们抢下这个活时并没相信真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因此收获时的喜悦来得更为猛烈。 ↑返回顶部↑
后面排队的人都跟着附和,竟然都是冲着王妃来的。
这些人基本都是村里的庄稼汉,离城里远,想来是因为得到消息后来不及进城,所以今日一早便来了。
陈乐生心下激动又感慨,王妃还担心会没人愿意种,实际上他早已种下了善因。
既然大伙儿都清楚了,陈乐生沉下心,一边誊抄一边将粮种的数量报出来。
王成和来帮忙的衙役一起清点称重,然后倒进老伯带来的筐里。
王又为带着王栓子和王大壮抬着框离开了,后面的人立马补上前来,“大人,小的名叫吴三,家住......”
陈乐生本以为早上这一拨有这么多人便算是顶好了,谁知还没等他登记完最开始来的人,后面来排队的就越来越多。
来的大多都是封宁周围村子里的村民,却还有少数于华县那边的村子听到消息跑来的,场面越来越热闹。
眼见着人都要排出巷子了,陈乐生连忙又唤了两个衙役来帮忙,然后把队伍分成两队,让王成也拿了本册子登记。
本来不想种的人家看这阵仗心里都犯嘀咕,大伙儿心里总觉得定然是好东西才会让人抢。
一些还在动摇的人家当即也不动摇了,连忙就拿着装稻种的器具跑去排队了,看这阵仗,去晚了便是想要也没了!
太阳西斜,陈乐生用力甩了甩手臂,再也顾不上什么仪态,靠在后面的门板上长长地舒了口气。
没想到他们早晨上衙的时候还在唉声叹气,现在竟然就已经把所有稻种发了下去。
休息了一会儿,兴奋感慢慢地涌上来盖过了劳累。
今日登记时,他看着那一张张朴实却写满了信任的脸,民心所向四个字一直在他心里回荡。
一股情绪在陈乐生的胸腔中横冲直撞,他何其有幸,能得王妃的看中随他做事。
从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里,他几乎能看到宁州光明的未来,他心潮澎湃,骄傲又振奋。
王成和三位衙役都累得够呛,这会儿正各自找了个地方靠着休息,陈乐生心情很好地一挥手:“走,我请诸位去吃陈记。”
几人瞬间站直了身子,王成眼睛一亮:“陈记的烧鸡可是一绝,我好久没吃了。”
衙役们则是要收敛得多:“陈大人大方!”
“多谢陈大人!”
众人一齐去了陈记,路上顺便把发粮种的告示揭了下来。
有百姓见状连忙打听:“大人,这告示怎么揭了?”
陈乐生笑着解释道:“粮种已经发完了,自然要揭掉。”
“嚯——”
百姓们再次炸开了锅。
第65章 棉花
两日后, 农庄的管事前来上报,农庄一共收获了十六万八千斤土豆,其中陈老四家的亩产最高, 近三千斤一亩, 最差的也有两千六百斤一亩。
几户佃农高兴疯了, 他们抢下这个活时并没相信真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因此收获时的喜悦来得更为猛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