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场考基础知识,从《周易》和《中庸》中各抽了两篇,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了解程度。
  当然,并不是简单将《周易》和《中庸》翻译了就能通过,还得加上自己对书中内容的见解,这样才能得分通过第一场考试。
  一个时辰稍转及逝,钟声再次响起,所有人都得停手提笔。
  卷子上交后,考生要走出号房,在外面院子中等待第一场考试的结果,成绩不合格者会被刷下去,只有完成五场考试的考生,才有可能出现在县试红榜上。
  李会书跑到宋泊面前说:“宋叔叔,我听爹爹说你今年下场,原来是真的!”在县府内,考生不宜太过熟络,李会书便与宋泊保持着距离,只敢说话打招呼。
  一年过去,李会书长了一岁,个子也窜高不少,个子到了宋泊的胸前。刚刚在考场上他一瞧着题便大脑放空,紧张得一字也蹦不出来,直到想着宋泊也在号房内,他才冷静下来,答了卷子。四书五经的内容宋泊都与他说过,所以除去前头的紧张,他还是相信自己能通过第一场考试的。
  “怎么样?可都写出来了?”宋泊问。
  李会书眼里闪着光,语气中满是自信,“多亏宋叔叔,两篇内容我都答出来了!”
  宋泊被李会书的拍马屁给逗笑了,他道:“你自个儿的事儿,与我有何关系?”
  “若非宋叔叔拉了我一把,我现在可参加不了县试。”李会书说:“就是你的功劳。”
  没有宋泊,他今年定然还在自个儿琢磨四书五经的内容,没准还会不小心听着错误的解析,误入歧途,那可是苦读再久,连第一场考试也无法通过。
  一刻钟过去,公布了第一场考试的结果,考试简单,仅有几人被刷了去,考科举的人若是连基础都打不好,就别谈考更高级别的试了。
  每场考试都会根据当场考试的成绩调整位置,而这目的便是让杨知县瞧清楚那些有潜力的考生。
  宋泊因着第一场考试的成绩坐到了第一位,而李会书就难些,坐在尾部位置。
  位置挪到前面就意味着得在杨知县的眼皮底下写卷子,有些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被提到了前头反而答不好卷子落了榜,所以被提到前头来,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不过宋泊倒是无所谓被杨知县盯着瞧,在现代上课时最多有百来人同一时间盯着他瞧,杨知县不过一人,没什么好畏惧的。
  咚——
  第二场钟声响起,宋泊垂眸作答。
  第二场考试的内容与第一场考试类似,只是多加了道写诗题,诗这种文体可考验人,科举中能写的诗又只有五言和七言,篇幅短不说还得将考官要求的意境写入其中,当真是考验了考生的文学水平。
  不过县试容易一些,要求做的诗也只是简单的写景诗,宋泊读过的诗没有上万也有上千,其中写景诗占了四分之一的,知晓科举会考写诗以后,宋泊便细心钻研着诗,从各大家诗词中提取出优点,在融合入自己的风格。
  所以,写一首风景诗,对宋泊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
  第91章
  第二场考试结果一出,宋泊依旧是第一名,又有人被刷了去。
  如此反复四回,到第五场考试时,号房内已经不剩什么人了,李会书也在第三场被刷了下去,离开了县府。
  号房内考生序号变化不断,只有宋泊一人,稳定地坐在一号位,这倒是引得杨知县刮目相看,要知道县试虽然是最低一级的考试,但想要一直稳坐一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如此宋泊只要在第五场考试的时候没有掉链子,最终名次便不会差到哪儿去。
  思及此,杨知县不禁一阵庆幸,还好当时他并未与宋泊起太大的冲突,宋泊此人也是大人有大量,去了京城并未告他的状,不然他这位儿早就该换个人坐了。
  第五场考试考策论,题目很长,要从千百来字中分析出出卷人的意图,再由此中心扩展出一篇千字文,说来简单,其实并不那么好做。
  前四场考试大家都动笔很快,一到策论,就跟时间停滞了一般,一刻钟过去都无人动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