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3 / 4)
话说到这里,灼玉猜出了大概缘由,容顷还想解释,她先一步应道:“臣女知道了,有劳太后关怀。”
田太后对她的分寸很满意,笑容里多了些赞许:“哀家也算看着阿恪长大,他的女儿便等同哀家的亲孙女,两个月前你阿姊跟安阳侯世子定亲时,哀家就已命宫中缝制好阿玥的嫁衣,顺便也把你的那一份一道备着,这两日回赵国的时候正好带上。”
能得太后亲自筹备嫁衣是莫大的荣幸,但灼玉也听出太后的暗示,她希望她能尽快回到赵国。
正好她也有此意,便识趣地应下来:“谢太后恩典。”
殷切嘱咐几句,田太后放他们二人离去,过后长舒一口气。
身边的老宫人上前道:“太后您这样做,会不会招来太子殿下的不满,日前殿下才暗示过,翁主的婚事应由皇后和他来操办。”
田太后饮了口茶:“你以为哀家想管么?晋阳离开长安前说过,这两个孩子之间不清不白的,若是真传出些什么流言,届时皇家的颜面何在?”
“更何况,”太后长叹,“哀家也该考虑考虑田家了。”
天子尤其是太子对晋阳的态度让她胆寒,太子为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不顾亲姑姑死活,天子更是为了安抚吴国和赵国不顾血亲之情。
他们田家如何不为之忧虑?
田家虽还存着想扶持二皇子上位的心思,但二皇子太懦弱,在几位皇子中没什么存在感。
不能把赌注都倾注在一处,太后决定先从太子这边入手。
正好再试探试探太子态度。
-
出长乐宫,容顷一路愁眉不展,虽说娶灼玉是他心之所向,然而赵意与家令认识的事让他弄不清父兄是否在促成他们婚事时暗中推波助澜,他需要回到吴国弄清此事,给灼玉一个交代。再三思忖后,容顷道:“今日连累翁主,你我是晚辈不好忤逆太后,但待我回到广陵后必会让父王同太后请示,翁主不必担心。”
灼玉也在回想太后的事。
“不关你的事,应是太后娘娘不希望我继续留在长安。正好长安也是个是非之地,离开或许对我们都好,至于婚期,这是涉及你我两个人未来的大事,是得再想想。”
二人就此达成一致。
为了避免阿兄像上次那样忤逆长辈,招致天子和朝臣的不满,回王邸后灼玉特地给容濯写了一封信。
-
「兄长莫忧,妹与公子顷商议过,都认为婚期当慎重议定,只是不想太后娘娘担忧,决意先各自回国,过后再从长计议。」
容濯对着手中的绢帛沉思,他是在长安途中得知太后下令灼玉提早回赵国的事,人刚到长安,妹妹的信也一并捎来了。
祝安见他凝着眉似有忧虑,忙道:“翁主和公子顷想必还是理智的,不曾因太后娘娘下令就草率决定。”
容濯将绢帛揉在手心,讥诮道:“她是很理智,都知道要先安抚孤,以免孤再横加干预。”
放她先回赵国?这岂不同等于让她直接从赵国嫁到吴国。
容濯指腹轻抚绢帛上娟秀但锋锐的字迹。
前世今生妹妹的字都是他教的,延续了他字迹的风格,凡此种种都是他们相爱过的证据。
她可以换个人再嫁,可他留下的痕迹,她真能抹得掉么?
即便可以。
他也会再次在她身上烙下。 ↑返回顶部↑
田太后对她的分寸很满意,笑容里多了些赞许:“哀家也算看着阿恪长大,他的女儿便等同哀家的亲孙女,两个月前你阿姊跟安阳侯世子定亲时,哀家就已命宫中缝制好阿玥的嫁衣,顺便也把你的那一份一道备着,这两日回赵国的时候正好带上。”
能得太后亲自筹备嫁衣是莫大的荣幸,但灼玉也听出太后的暗示,她希望她能尽快回到赵国。
正好她也有此意,便识趣地应下来:“谢太后恩典。”
殷切嘱咐几句,田太后放他们二人离去,过后长舒一口气。
身边的老宫人上前道:“太后您这样做,会不会招来太子殿下的不满,日前殿下才暗示过,翁主的婚事应由皇后和他来操办。”
田太后饮了口茶:“你以为哀家想管么?晋阳离开长安前说过,这两个孩子之间不清不白的,若是真传出些什么流言,届时皇家的颜面何在?”
“更何况,”太后长叹,“哀家也该考虑考虑田家了。”
天子尤其是太子对晋阳的态度让她胆寒,太子为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不顾亲姑姑死活,天子更是为了安抚吴国和赵国不顾血亲之情。
他们田家如何不为之忧虑?
田家虽还存着想扶持二皇子上位的心思,但二皇子太懦弱,在几位皇子中没什么存在感。
不能把赌注都倾注在一处,太后决定先从太子这边入手。
正好再试探试探太子态度。
-
出长乐宫,容顷一路愁眉不展,虽说娶灼玉是他心之所向,然而赵意与家令认识的事让他弄不清父兄是否在促成他们婚事时暗中推波助澜,他需要回到吴国弄清此事,给灼玉一个交代。再三思忖后,容顷道:“今日连累翁主,你我是晚辈不好忤逆太后,但待我回到广陵后必会让父王同太后请示,翁主不必担心。”
灼玉也在回想太后的事。
“不关你的事,应是太后娘娘不希望我继续留在长安。正好长安也是个是非之地,离开或许对我们都好,至于婚期,这是涉及你我两个人未来的大事,是得再想想。”
二人就此达成一致。
为了避免阿兄像上次那样忤逆长辈,招致天子和朝臣的不满,回王邸后灼玉特地给容濯写了一封信。
-
「兄长莫忧,妹与公子顷商议过,都认为婚期当慎重议定,只是不想太后娘娘担忧,决意先各自回国,过后再从长计议。」
容濯对着手中的绢帛沉思,他是在长安途中得知太后下令灼玉提早回赵国的事,人刚到长安,妹妹的信也一并捎来了。
祝安见他凝着眉似有忧虑,忙道:“翁主和公子顷想必还是理智的,不曾因太后娘娘下令就草率决定。”
容濯将绢帛揉在手心,讥诮道:“她是很理智,都知道要先安抚孤,以免孤再横加干预。”
放她先回赵国?这岂不同等于让她直接从赵国嫁到吴国。
容濯指腹轻抚绢帛上娟秀但锋锐的字迹。
前世今生妹妹的字都是他教的,延续了他字迹的风格,凡此种种都是他们相爱过的证据。
她可以换个人再嫁,可他留下的痕迹,她真能抹得掉么?
即便可以。
他也会再次在她身上烙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