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67节(1 / 4)
第144章 身在漩涡之中的人,是……
大楚南北共二十一州,州牧为州中主官,代替天子放牧一州黎庶。别驾则为州牧僚佐,权势‘亚于牧守’,稳坐第二把交椅,权术老辣、树大根深者,甚至可以与主官掰一掰手腕。
理所当然的,司州别驾陈繁受钦差威逼而死的消息传扬开来,顿时各地鼎沸人人自危。转瞬间弹劾奏章雪片般飞入皇城,几乎能把温少卿等人活活埋了。
温少卿手腕圆滑,根本不可能硬挺着吃亏,一封题本以退为进,上书谢罪,恳求待罪归家。
出奇的是,不管是上书弹劾正副钦差的奏章,还是温少卿等人相继上书或自辩或请罪的题本,经由参议司、文华阁,最终直入皇宫,却全如泥牛入海,再无声息。
没有回应就是最直接回应。
正当百官或暗自蓄力、或义愤填膺、或静观其变、或浑水摸鱼时,入夏之后称病休养的苏丞相忽然身着冠服登上大朝会,拖着病体一封章奏,一个操纵官学名额、扰乱国朝抡才的罪名,直接给已死的陈繁及一十三名司州学官牢牢扣在了头上。
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人人反应不及。
到了这步田地,真正的聪明人自然可以看出端倪——所谓大理寺寺丞失踪、朝廷钦差查案,再到钦差逼死地方大员,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压根就是一出早已准备好的大戏。
但此时此刻,满朝文武、各地官吏,在月余的群情激奋拨火架桥之中,已经全部被裹挟进了纷纷物议的漩涡。
——要知道,在各方势力的角力之下,别说关心天下大事的文人士子,恐怕连偏远地方的市井巷陌都听说了这起‘朝廷钦差违纪乱法,大胆逼死一州高官’的离奇大戏。
事已至此,即使朝中的聪明人后知后觉,想要扑灭这场即将燎原的大火,被挑动愤慨的民意也无法轻易抹消。
况且,人生来虽然全都是一张皮包着骨肉,分量却大不相同。
死去的陈繁是一州高官,身份贵重。
但即使他年资再深厚二十载,品阶再往上连升三级,也拍马难及身怀从龙之功、年高德劭声名赫赫的文华阁丞相苏维桢。
老臣。
从龙之功的老臣。
从龙之功、垂垂老矣的老臣。
这三重分量叠加起来,不要说区区死了的从四品司州别驾,就算东宫储君当面,也要端正神色、循礼相待,不能有丝毫辱蔑之举。
由久病的苏维桢出面弹劾,即使是皇帝也要郑重以待,何况三法司?
朝中诸臣被苏丞相惊住,无法出言驳斥。
皇帝当即下旨,召温、谈二人入朝自辩,又令死里逃生的大理寺寺丞卓业稷随行前来,言语佐证。
别看温少卿归京几日,面对朝中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只作不见,一幅挨打不还手的模样,今日被召上殿,却立刻换了一张面孔,再没有此前百口莫辩一心请罪的唯唯诺诺,顷刻间砸出成堆按了手印的供词案卷,又有人证物证彼此映照,再加上谈世子言之凿凿,卓业稷猛敲边鼓,竟然当堂将陈繁钉在了如山铁证上。
众人当场就懵了。
——不是,既然你一应证据俱全,之前为什么挨打不还手呢?
此前朝臣纷纷弹劾,其中固然有部分是地方官员彼此兔死狐悲、义愤填膺,又有部分是质疑温、谈等人依仗钦差职权,肆意逼凌臣僚。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因为温少卿像个锯了嘴的葫芦,除了‘臣百口莫辩’,一个字也不肯多说的缘故!
——你这不是钓鱼吗?
及至此刻,物议如烧如沸之时,情势瞬间逆转。
真正的聪明人已经意识到不好,但风口浪尖上去难,下来亦难。
而今事涉官学舞弊、操纵抡才,就算是死去的陈繁就地复生,这件事也无法轻易了结了,势必要深查到底。 ↑返回顶部↑
大楚南北共二十一州,州牧为州中主官,代替天子放牧一州黎庶。别驾则为州牧僚佐,权势‘亚于牧守’,稳坐第二把交椅,权术老辣、树大根深者,甚至可以与主官掰一掰手腕。
理所当然的,司州别驾陈繁受钦差威逼而死的消息传扬开来,顿时各地鼎沸人人自危。转瞬间弹劾奏章雪片般飞入皇城,几乎能把温少卿等人活活埋了。
温少卿手腕圆滑,根本不可能硬挺着吃亏,一封题本以退为进,上书谢罪,恳求待罪归家。
出奇的是,不管是上书弹劾正副钦差的奏章,还是温少卿等人相继上书或自辩或请罪的题本,经由参议司、文华阁,最终直入皇宫,却全如泥牛入海,再无声息。
没有回应就是最直接回应。
正当百官或暗自蓄力、或义愤填膺、或静观其变、或浑水摸鱼时,入夏之后称病休养的苏丞相忽然身着冠服登上大朝会,拖着病体一封章奏,一个操纵官学名额、扰乱国朝抡才的罪名,直接给已死的陈繁及一十三名司州学官牢牢扣在了头上。
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人人反应不及。
到了这步田地,真正的聪明人自然可以看出端倪——所谓大理寺寺丞失踪、朝廷钦差查案,再到钦差逼死地方大员,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压根就是一出早已准备好的大戏。
但此时此刻,满朝文武、各地官吏,在月余的群情激奋拨火架桥之中,已经全部被裹挟进了纷纷物议的漩涡。
——要知道,在各方势力的角力之下,别说关心天下大事的文人士子,恐怕连偏远地方的市井巷陌都听说了这起‘朝廷钦差违纪乱法,大胆逼死一州高官’的离奇大戏。
事已至此,即使朝中的聪明人后知后觉,想要扑灭这场即将燎原的大火,被挑动愤慨的民意也无法轻易抹消。
况且,人生来虽然全都是一张皮包着骨肉,分量却大不相同。
死去的陈繁是一州高官,身份贵重。
但即使他年资再深厚二十载,品阶再往上连升三级,也拍马难及身怀从龙之功、年高德劭声名赫赫的文华阁丞相苏维桢。
老臣。
从龙之功的老臣。
从龙之功、垂垂老矣的老臣。
这三重分量叠加起来,不要说区区死了的从四品司州别驾,就算东宫储君当面,也要端正神色、循礼相待,不能有丝毫辱蔑之举。
由久病的苏维桢出面弹劾,即使是皇帝也要郑重以待,何况三法司?
朝中诸臣被苏丞相惊住,无法出言驳斥。
皇帝当即下旨,召温、谈二人入朝自辩,又令死里逃生的大理寺寺丞卓业稷随行前来,言语佐证。
别看温少卿归京几日,面对朝中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只作不见,一幅挨打不还手的模样,今日被召上殿,却立刻换了一张面孔,再没有此前百口莫辩一心请罪的唯唯诺诺,顷刻间砸出成堆按了手印的供词案卷,又有人证物证彼此映照,再加上谈世子言之凿凿,卓业稷猛敲边鼓,竟然当堂将陈繁钉在了如山铁证上。
众人当场就懵了。
——不是,既然你一应证据俱全,之前为什么挨打不还手呢?
此前朝臣纷纷弹劾,其中固然有部分是地方官员彼此兔死狐悲、义愤填膺,又有部分是质疑温、谈等人依仗钦差职权,肆意逼凌臣僚。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因为温少卿像个锯了嘴的葫芦,除了‘臣百口莫辩’,一个字也不肯多说的缘故!
——你这不是钓鱼吗?
及至此刻,物议如烧如沸之时,情势瞬间逆转。
真正的聪明人已经意识到不好,但风口浪尖上去难,下来亦难。
而今事涉官学舞弊、操纵抡才,就算是死去的陈繁就地复生,这件事也无法轻易了结了,势必要深查到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