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63节(1 / 4)
片刻沉默之后,景昭终于开口了。
她指节轻轻叩着桌案边缘,道:“奉宁郡君之女的身后事,办的如何。”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许久不见回答。
景昭转过头,看见承侍女官进退不得,满脸为难的神情。
第141章 “好吧,再忍一忍你。……
“奉宁郡君?”裴令之亲手铺开素笺,疑惑道,“我仿佛未曾听过。”
过目不忘是裴令之与生俱来的天赋,自大婚以来,裴令之数次接受内外命妇眷属叩拜,看过多次花名册。郡君份属四品诰命,倘若曾经见过,没理由半点也记不得。
承侍女官连忙止住裴令之的动作:“殿下且慢,太女殿下只吩咐您下谕问责奉宁郡君母族、夫婿,这等人还用不着您亲自动手,没得给他们脸了——找个内官来就是了。”
裴令之从善如流,遂示意积素上前捉笔:“奉宁郡君是何人物?”
承侍女官正待开口,另一道声音从门口传来。
“奉宁郡君赵氏,乃文宣皇后近侍,有忠心护主、夙夜警敏的功劳,遂获封四品郡君,赐府还乡,建元三年因病过世。”
来人轻袍缓带,眉间似有若无带一点倦色,语调徐缓,步伐平稳,行礼道:“拜见储妃殿下。”
裴令之道:“郑学士请起。”
郑明夷是来讨手令的,修书到了关键节点,需将南方献上的书册与宫中秘藏典籍相互对照、彼此引证。奈何宫中清暑殿的藏书不是外臣能够轻言借取的,算是皇帝一家的私藏,满打满算有资格做主者,不过皇帝、太女,再加半个太女妃。
之所以说是‘半个’太女妃,是因为裴令之无权决定宫中藏书的去向。但如果只是想要暂借,除去清暑殿最顶层的书册外,其他藏书裴令之有权做主。
“稍等。”裴令之示意,“且坐。”
郑明夷没坐,很关心地看向承侍女官,又看了看裴令之:“殿下怎么提起奉宁郡君?”
承侍女官如蒙大赦,请求道:“哎,太女殿下今日突然想起赵玉……想起奉宁郡君之女的身后事了——郑学士方便的话,可否代我向储妃殿下讲清这回事?后续毕竟不是我处理的,有些细节不很清楚。”
东宫女官极有分寸,没有皇太女首肯,不会跟旁人细说太女的举止言语,因此只稍提了一句。
但郑明夷何其敏锐,立刻便明白过来,见裴令之颔首,便道:“请问储妃殿下,有没有听过赵玉山?”
赵玉山。
奉宁郡君膝下唯一的女儿。
文宣皇后陷落伪朝时,身边仍有几名忠心耿耿的旧仆跟随。其中最亲近的是两名贴身侍女,锦瑟与锦书,因忠心护卫文宣皇后与皇太女,在大楚立国后得赐诰命,前者追封奉安郡君,后者赐封奉宁郡君。
奉安郡君邓氏,因为已经过世,家中亲朋又在伪朝之乱中大多亡故,所以只能将追封典仪办的格外气派,又赐下随葬的哀荣。
奉宁郡君赵氏却不同,由于与文宣皇后、皇太女共患难的情分,她的夫婿获得正五品闲职,父母兄妹都跟着沾光,建元三年奉宁郡君久病缠绵,病重时太女派遣身边的近侍出京去探看她,问奉宁郡君还有什么心愿。
奉宁郡君于是在病榻上含泪说道:“我的丈夫尚且年轻,人心易变,迟早有一日会续娶;我的父母年事已高,许多儿孙承欢膝下,兄长和幼妹各有家庭儿女。如果把我的女儿托付给他们,非但不能获得精心的照料,反而会使得我留给她的财产无法保全——我希望殿下能够照拂我的女儿玉山,使她顺利长大成人。”
太女近侍应允了奉宁郡君临终前的恳求,将她的女儿赵玉山带回京中。
由于与太女年纪相近,凭借着母亲生前的余荫,赵玉山得以进入东宫,与皇太女、东宫伴读一同长大。
虽然没有伴读的名分,但赵玉山仍然得到了绝大部分京中贵胄子弟都艳羡不已的待遇。能够与东宫一同读书,来往交际的都是最顶尖的人物,享受着更胜普通宗室贵女的待遇。
只消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赵玉山生前最好的朋友,是文华阁首相薛令君的女儿薛兰野。 ↑返回顶部↑
她指节轻轻叩着桌案边缘,道:“奉宁郡君之女的身后事,办的如何。”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许久不见回答。
景昭转过头,看见承侍女官进退不得,满脸为难的神情。
第141章 “好吧,再忍一忍你。……
“奉宁郡君?”裴令之亲手铺开素笺,疑惑道,“我仿佛未曾听过。”
过目不忘是裴令之与生俱来的天赋,自大婚以来,裴令之数次接受内外命妇眷属叩拜,看过多次花名册。郡君份属四品诰命,倘若曾经见过,没理由半点也记不得。
承侍女官连忙止住裴令之的动作:“殿下且慢,太女殿下只吩咐您下谕问责奉宁郡君母族、夫婿,这等人还用不着您亲自动手,没得给他们脸了——找个内官来就是了。”
裴令之从善如流,遂示意积素上前捉笔:“奉宁郡君是何人物?”
承侍女官正待开口,另一道声音从门口传来。
“奉宁郡君赵氏,乃文宣皇后近侍,有忠心护主、夙夜警敏的功劳,遂获封四品郡君,赐府还乡,建元三年因病过世。”
来人轻袍缓带,眉间似有若无带一点倦色,语调徐缓,步伐平稳,行礼道:“拜见储妃殿下。”
裴令之道:“郑学士请起。”
郑明夷是来讨手令的,修书到了关键节点,需将南方献上的书册与宫中秘藏典籍相互对照、彼此引证。奈何宫中清暑殿的藏书不是外臣能够轻言借取的,算是皇帝一家的私藏,满打满算有资格做主者,不过皇帝、太女,再加半个太女妃。
之所以说是‘半个’太女妃,是因为裴令之无权决定宫中藏书的去向。但如果只是想要暂借,除去清暑殿最顶层的书册外,其他藏书裴令之有权做主。
“稍等。”裴令之示意,“且坐。”
郑明夷没坐,很关心地看向承侍女官,又看了看裴令之:“殿下怎么提起奉宁郡君?”
承侍女官如蒙大赦,请求道:“哎,太女殿下今日突然想起赵玉……想起奉宁郡君之女的身后事了——郑学士方便的话,可否代我向储妃殿下讲清这回事?后续毕竟不是我处理的,有些细节不很清楚。”
东宫女官极有分寸,没有皇太女首肯,不会跟旁人细说太女的举止言语,因此只稍提了一句。
但郑明夷何其敏锐,立刻便明白过来,见裴令之颔首,便道:“请问储妃殿下,有没有听过赵玉山?”
赵玉山。
奉宁郡君膝下唯一的女儿。
文宣皇后陷落伪朝时,身边仍有几名忠心耿耿的旧仆跟随。其中最亲近的是两名贴身侍女,锦瑟与锦书,因忠心护卫文宣皇后与皇太女,在大楚立国后得赐诰命,前者追封奉安郡君,后者赐封奉宁郡君。
奉安郡君邓氏,因为已经过世,家中亲朋又在伪朝之乱中大多亡故,所以只能将追封典仪办的格外气派,又赐下随葬的哀荣。
奉宁郡君赵氏却不同,由于与文宣皇后、皇太女共患难的情分,她的夫婿获得正五品闲职,父母兄妹都跟着沾光,建元三年奉宁郡君久病缠绵,病重时太女派遣身边的近侍出京去探看她,问奉宁郡君还有什么心愿。
奉宁郡君于是在病榻上含泪说道:“我的丈夫尚且年轻,人心易变,迟早有一日会续娶;我的父母年事已高,许多儿孙承欢膝下,兄长和幼妹各有家庭儿女。如果把我的女儿托付给他们,非但不能获得精心的照料,反而会使得我留给她的财产无法保全——我希望殿下能够照拂我的女儿玉山,使她顺利长大成人。”
太女近侍应允了奉宁郡君临终前的恳求,将她的女儿赵玉山带回京中。
由于与太女年纪相近,凭借着母亲生前的余荫,赵玉山得以进入东宫,与皇太女、东宫伴读一同长大。
虽然没有伴读的名分,但赵玉山仍然得到了绝大部分京中贵胄子弟都艳羡不已的待遇。能够与东宫一同读书,来往交际的都是最顶尖的人物,享受着更胜普通宗室贵女的待遇。
只消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赵玉山生前最好的朋友,是文华阁首相薛令君的女儿薛兰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