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4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裴长青谦虚了两句,“都是阿宁的功劳,她时常陪我读书作文。”
  他和沈宁都是好学、会学的人,自学能力都很强,又有前世三十年的学识和阅历打底,还有现代丰富开放的文化知识熏陶,学新知识的时候不会两眼一抹黑儿地闷头苦学,更倾向于找更科学的方法,总结规律,摸索公式。
  本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像《四书》义、《五经》本经义这些主要就是背诵理解,然后引经据典地阐述,这个难不倒裴长青。
  而五经不需要全背,每个考生选一经深入学习即可,考试的时候会选经。
  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就是策论,就是一种公文写作,要掌握写作技巧和格式,要阐述自己对时政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策论和现代议论文差不多,和当代公务员考试的时政内容也有共通之处。
  这种文章是有答题技巧的,要扣题,要在歌颂的基础上阐述自己鲜明的论点等等。
  这点儿自然难不倒沈宁和裴长青。
  有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引经据典,将四书的圣人言论融会贯通在文章里,辅助论证自己的观点,再多背诵优秀文章,模仿写作,他的进步自然是神速的。
  曾知县想到他会谦虚,就是没想到他会说是沈宁的功劳,这让曾知县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行吧,知道你们夫妻恩爱。
  知道你有个贤内助,让人羡慕嫉妒。
  曾知县又指点了一些县学注意事项,最后道:“二郎这里许多优秀文章,回头可以借给县学抄几篇,供其他生员借阅。”
  裴长青这里的优秀文章大部分是萧先生命人从国子监抄录的,也有谢恒从谢家抄录的,还有他委托小太监们在宫里抄录的。
  这些文章代表着当今最高水平,一般人即便有钱也是看不到的。
  更何况其中有些还有萧先生、卫先生甚至谢相爷的批阅,更是不可多得,价值千金。
  当时谢恒拿到这些文章的时候翰林院、詹事府都有人跟他借阅呢。
  若是裴长青肯与县学的生员们共读,那些生员不定得高兴成什么样儿呢。
  如此裴长青去县学借读,其他人不但没有意见,反而会非常欢迎。
  见曾知县真心为自己打算,裴长青也感激,自然答应。
  之后裴长青也不再看书,陪着曾知县一起去新工地瞧瞧,看看育种司衙门的进度,再看看简陋的制糖坊。
  看着眼前的光景,曾知县真是服气的。
  就这么简陋的条件,他们愣是做出了别人没有的好东西,如今连洁白的糖霜都做出来了。
  不得不说,他曾义秀也是时来运转了。
  待听说沈宁让蔺承君将制糖师傅们带走回福州和岭南等地开糖坊的时候曾知县的心不受控制地抽抽了两下。
  若是从南地运蔗糖来,再从这里制成白糖发往海外船队,那成阳县真是要发达的。
  他甚至想跟刘知府商量给南直隶上书请朝廷考虑在四海府建市舶司,如此以后从四海府出海都得经过成阳县呢。
  这样曹家船运就能发展起来。
  成阳县的商队也能壮大起来,豆腐村不是有自己商队么?
  可惜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