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董太师知他不怀好意,但不能当场拒绝,只能点头。
  沈浚一拱手,不徐不疾请教道:“当年太祖以一介边军校尉,举兵起义,亲手覆灭先朝山河。”
  “敢问太师,此举可是忠义之举?”
  后人虽尊太祖为开国圣君,千秋功业歌颂不绝,可心知肚明,什么起义?实质就是造反。
  造反,是最不忠不义之举。
  清流党众人噤若寒蝉,无人敢接这个“请教”。
  但沈浚并未放过他们,语气依旧温和,像极了一个好学的士子:“沈某还有一事不明。”
  “既然太祖乃武将起家,为何在登基之后,却急急设下‘武将不得参政’之制?”
  答案在每个人心头明镜似的——
  那位太祖皇帝,比谁都清楚龙椅是怎么抢来的。
  他怕啊,怕哪天还有个边关武将,学着他的样子走他的老路。
  所以他立祖制、画界限,不是为了江山稳固,更不是为了文武有序,而是为了堵死后人仿效之路,让武将永世无法再登那至尊之位。
  所谓“祖宗之法”,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枷锁。
  清流党一众人面色难看,不忠不义的帽子被摘了,祖宗之法的金身也被打碎,朝堂上短暂沉寂。
  董太师仍不慌不忙,方才被怼得哑口无言的状况仿佛从未发生,他话锋一转,“老夫记得,顾相出身江南顾氏,书香门第,祖上三代皆有进士之名,文脉鼎盛,传承有序。”
  “陛下登基之初,若无顾相主持大局,安抚士林、整顿六部,天下焉得太平?”
  这番话听着倒像是在夸赞顾怀玉,但紧跟着,董太师又道:“顾相与我等虽政见有别,但同为读书人,同为文臣,共饮一江春水,皆以圣人之学为本,以治国安民为志。”
  “此番废祖制、开武议之先例,引发争议,情有可原。”
  “可顾相今日,若仍执意袒护武将,便是割席断交,弃士林于不顾。”
  “老夫斗胆请问顾相一句——”
  “您究竟,是站在读书人这一边?”
  “还是站在武人那一边?”
  这问题犹如淬毒的匕首,直指顾怀玉命门。
  若顾怀玉说“我站武人”,那便成了“背叛士林”,天下士子寒心。
  若说“我站在文臣”,那废祖制之事就再也站不住脚,立场自毁。
  实乃用心险恶。
  沈浚正要开口,顾怀玉抬起手制止,他玉白纤细的手指落在膝盖,不急不缓地轻敲。
  “董太师问本相站在哪一边?”
  忽然一顿,那嗓音里一贯的倦懒轻柔消失,字字干脆利落,铿锵有力。
  “本相是大宸的宰执,自然站在大宸这一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