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58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三道题,万国会。西洋人一波一波的来京,在赶考的路上遇到过吗?见过外国人长什么样儿、说什么话、穿什么衣裳、他们看天朝人的神情眼神给你什么感觉?若是没遇到过,南海子离京城这么近,有特地去了解过吗?
  这是第二次万国会,康熙六十年那次,听说过吗?师长有没有给你讲过?你们科考,将来可是要做官的,要给皇帝出谋划策的,如果你在皇帝身边遇到洋人,你难道要扭头就走吗?
  好,算你是穷乡僻壤出来的,消息闭塞,没见过世面,那在京城,报纸总看过吗?上面的言论你“抄一抄”总会吧?
  报纸发出来的肯定是经朝廷认证的言论,你顺着这个方向抄,你抄对了吗?
  ……
  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们,要学着睁眼看世界了,脑子该活泛起来了。
  还有那些眼高于顶的家伙们,说的就是你们三省的举子,自以为自己会读书,你们真的会读书吗?
  你们是在为谁读书?是家国百姓还是某一个势力团伙?
  你们读的什么书?
  平时做的什么文章?
  是为百姓为天下谋福利,还是阿谀奉承拍马耽于享乐的靡靡之音?粪厕文章?
  一场会试,将来京参考的五千举子们打的七零八落。
  会试考了,又好像没考。
  策论题简单的明目张胆,又晦涩的如在黑暗中攀登高山,看不到前路在哪里。
  就像王尧说的,就算最后点中了题,那也是双目茫然,笔下言之无物。
  超出他们“清谈”的范围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尧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就很好理解了。
  因为,从他踏入学堂那一刻起,学的就是这些。
  思考、思考、再思考。
  脑子一刻都不要停,停下会挨饿的哦。
  朝廷三年一次科举取仕,人数基本在二百到三百之间变动,如果缺人,那就多录取一些,如果不缺人,也没有很好的文章,那就少录取一些。
  但像这一次,只录取了一百二十名,就让人哗然了。
  一百二十名,只有雍正元年那次恩科的一半人数,是不是太少了?
  还是,没了三省举子参考,天下就没才子了?
  三省学子有苦难言,他们已经看过会元的文章了,以此做比,拍着胸脯扪心自问,他们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
  更别说,那工整的、让人敬畏的、全满分的明算明法答卷了。
  就算策论他们能答的让人满意,这两科,他们做不到满分,那就与会元、甚至是前十名失之交臂。
  当然,心里自个儿知道自个儿水平,表面上,还是要拿出睥睨不屑的态度的,这是立场问题。
  有脑子清醒的人就要问了,你们三省,到底是站的什么立场呢?
  是不是又回到第一题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