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2 / 3)
苏榛眼见人越聚越多,盘算着也差不多是时候收网了,否则跟这帮人扯来扯去没完没了、耽搁了下午买卖。索性踩着矮凳,一手拿着扩音筒、一手将羊皮纸高高举起,“各位请看!这是大食代每日寅时、午时、酉时三次的灶台消杀记录,用的都是艾草混着石灰水,比寻常人家洗脸水还要干净!”
一边说,指尖一边划过密密麻麻的批注,“无论什么鲜货、野味,但凡从我们大食代出去的,绝对保质保量。”
人群中不少好事者伸长脖子看,灰衣人继续胡搅蛮缠:“那上头字歪歪扭扭的,谁知道是不是你找人现写的!”
倒把苏榛气乐了,“行,你不信这上头的字可以。只要你眼睛不瞎,我就让你亲眼看看我们白水村是怎么做买卖的!”
说完,朝后头喊了声:“斐熙,丽娘,去把房车后头所有冰屋门都打开!想看的都可以看!”
这话一出口,燃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及兴奋。
说实话白水村这大食代本身就是个“谜”,无论是从没人瞧见过的拖挂房车餐车、还是那么多机关灵活的户外用品、火锅冰屋、伸缩式暖棚,但凡进来玩的,哪怕啥也没买,光是晃这里已经够眼花撩乱。
眼下还能看看里头,谁不好奇?尤其围观者中也有做吃食买卖的,更是眼巴巴的想跟学偷师呢,于是一呼百应都跟着去凑热闹。
这正合了苏榛的心意。
寒冬腊月,朔风如刀,大食代却暖意融融,生意红火。首要原因当然是因为食物种类新奇,样式好看。但究其背后,一套严苛且细致的卫生条例跟铜墙铁壁似的。
苏榛正愁怎么把这些也宣传出去、让大伙儿更相信“白水村”这三个字呢,这不就是才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了!
于是由丽娘亲自引领,带着百姓一处一处的看。
先就是每间冰屋都整整齐齐码着几口陶缸,上头分别贴了“湖水”“井水”标签。
丽娘嗓门大,无需扩音筒都能把声音传得老远,“咱们这儿的规矩,洗菜淘米都得用井水不能用湖水。湖水杂质多,我们只拿它擦灶台、打扫用。”
这规矩虽说不错,但也并非白水村独创,所以大伙儿的神情也还比较平静。
但接下来的规矩就让一些人动容了。比如搁米面粮油的冰屋里还搁了不同尺寸的竹筛。丽娘解释着:“淘米得三筛三洗,头筛去碎石,二筛除秕谷,三筛滤尘土。”
一边说一边抓起把米凑近众人,“瞧见没?每粒米都得透着光,但凡沾了半点灰星子,都是要扣工钱的。”
三筛大伙儿都理解,但三筛还得换成不同的筛,着实精细。
至于灶台边更是讲究,煮完的高汤盖着青竹篾编的盖子,连灶台砖缝都用鹅毛簪子细细挑净,半点油垢不见。
墙角木架上,菜刀按用途挂着,刀刃锃亮得能映出人影。
“切生肉的刀绝不能碰熟肉。”丽娘拿起一把刻着虎头纹的刀,“这把专切冷盘,用完得浸在花椒水里去腥,再用软布包好悬在通风处。”
说完,又指着旁边几个正在洗碗的村民,“大伙儿可以瞧瞧她们,盆里是用皂角和菖蒲煮的热水,我们连洗碗的水都是花了银子配的!”
来“参观”的百姓里开始有议论:“我家里洗油碗都只用草木灰,想不到白水村这么讲究。”
“是啊,拿皂角和菖蒲洗碗这法子,我听说只有城里的大酒楼才舍得的。”
“白水村做买卖挺实在!”
丽娘则继续带大伙儿看,掀开冰屋架子上的布帘子,满架子全是蓝白相间的碗碟。
寻常食肆碗碟都是一撂一撂的搁着,这屋的却是立在特制的竹制格架上,彼此间隔。
丽娘愈解释愈露了小得意,“这么立着放,相互不挨着能通风透气。碗碟干躁得快,也没有怄出的水汽、菜油味儿。”
话音未落,人群中的议论声便更多了。
当中同样也摆着小食摊的摊主们眼睛瞪得溜圆,恨不得立刻回去改造自家碗橱。 ↑返回顶部↑
一边说,指尖一边划过密密麻麻的批注,“无论什么鲜货、野味,但凡从我们大食代出去的,绝对保质保量。”
人群中不少好事者伸长脖子看,灰衣人继续胡搅蛮缠:“那上头字歪歪扭扭的,谁知道是不是你找人现写的!”
倒把苏榛气乐了,“行,你不信这上头的字可以。只要你眼睛不瞎,我就让你亲眼看看我们白水村是怎么做买卖的!”
说完,朝后头喊了声:“斐熙,丽娘,去把房车后头所有冰屋门都打开!想看的都可以看!”
这话一出口,燃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及兴奋。
说实话白水村这大食代本身就是个“谜”,无论是从没人瞧见过的拖挂房车餐车、还是那么多机关灵活的户外用品、火锅冰屋、伸缩式暖棚,但凡进来玩的,哪怕啥也没买,光是晃这里已经够眼花撩乱。
眼下还能看看里头,谁不好奇?尤其围观者中也有做吃食买卖的,更是眼巴巴的想跟学偷师呢,于是一呼百应都跟着去凑热闹。
这正合了苏榛的心意。
寒冬腊月,朔风如刀,大食代却暖意融融,生意红火。首要原因当然是因为食物种类新奇,样式好看。但究其背后,一套严苛且细致的卫生条例跟铜墙铁壁似的。
苏榛正愁怎么把这些也宣传出去、让大伙儿更相信“白水村”这三个字呢,这不就是才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了!
于是由丽娘亲自引领,带着百姓一处一处的看。
先就是每间冰屋都整整齐齐码着几口陶缸,上头分别贴了“湖水”“井水”标签。
丽娘嗓门大,无需扩音筒都能把声音传得老远,“咱们这儿的规矩,洗菜淘米都得用井水不能用湖水。湖水杂质多,我们只拿它擦灶台、打扫用。”
这规矩虽说不错,但也并非白水村独创,所以大伙儿的神情也还比较平静。
但接下来的规矩就让一些人动容了。比如搁米面粮油的冰屋里还搁了不同尺寸的竹筛。丽娘解释着:“淘米得三筛三洗,头筛去碎石,二筛除秕谷,三筛滤尘土。”
一边说一边抓起把米凑近众人,“瞧见没?每粒米都得透着光,但凡沾了半点灰星子,都是要扣工钱的。”
三筛大伙儿都理解,但三筛还得换成不同的筛,着实精细。
至于灶台边更是讲究,煮完的高汤盖着青竹篾编的盖子,连灶台砖缝都用鹅毛簪子细细挑净,半点油垢不见。
墙角木架上,菜刀按用途挂着,刀刃锃亮得能映出人影。
“切生肉的刀绝不能碰熟肉。”丽娘拿起一把刻着虎头纹的刀,“这把专切冷盘,用完得浸在花椒水里去腥,再用软布包好悬在通风处。”
说完,又指着旁边几个正在洗碗的村民,“大伙儿可以瞧瞧她们,盆里是用皂角和菖蒲煮的热水,我们连洗碗的水都是花了银子配的!”
来“参观”的百姓里开始有议论:“我家里洗油碗都只用草木灰,想不到白水村这么讲究。”
“是啊,拿皂角和菖蒲洗碗这法子,我听说只有城里的大酒楼才舍得的。”
“白水村做买卖挺实在!”
丽娘则继续带大伙儿看,掀开冰屋架子上的布帘子,满架子全是蓝白相间的碗碟。
寻常食肆碗碟都是一撂一撂的搁着,这屋的却是立在特制的竹制格架上,彼此间隔。
丽娘愈解释愈露了小得意,“这么立着放,相互不挨着能通风透气。碗碟干躁得快,也没有怄出的水汽、菜油味儿。”
话音未落,人群中的议论声便更多了。
当中同样也摆着小食摊的摊主们眼睛瞪得溜圆,恨不得立刻回去改造自家碗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