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市博物馆地下库房厚重的合金门无声滑开,一股混合着纸张、樟木和精密仪器制冷剂的特殊气味扑面而来。光线是经过严格过滤的冷白,照得一排排恒温恒湿的密集架如同沉默的钢铁森林。
  陈主任和一个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等在门口。老者是博物馆的丁馆长,此刻他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和忧色,看到林知夏三人,尤其是气质卓然、黑发长衫的宴清时,眼中掠过一丝惊异,但很快被急切取代。
  “林大师,这两位是……”丁馆长目露疑惑。
  “我先生,宴清,我助手,银漪。”林知夏简单介绍。
  陈主任哎哟一声,“小林啊,什么时候结的婚怎么没告诉我一声?”
  林知夏一脸苦笑,“是我三叔公还在时主持的,只有家人观礼,没来得及宴宾客通知亲朋,以后……也不打算办第二次婚礼了,您多担待。”
  想到去年突发疾病走了的林家三叔公,陈主任连连点头,“理解理解,但红包我得给,回头一定补上。”
  宴清现在不像以前那么高冷,主动跟陈主任寒暄了两句才进入正题。
  “麻烦三位了,这边请!”丁馆长引着他们走向库房深处一个独立的透明保管室。室内正中,一张铺着黑色绒布的台案上,静静躺着一幅已经展开的绢本设色长卷。
  画作长约三米,宽约尺半。画卷展开的瞬间,一股苍茫浩荡的水汽仿佛穿透了保管室的恒温系统,隐隐拂面而来。
  “就是它,《黄河巡幸图》。”丁馆长指着画卷,声音带着敬畏,“你们看这笔力,这设色……”
  林知夏的目光却第一时间被画面内容攫住。
  画卷描绘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钦差仪仗、百官随行的盛况,而是一幅极为特殊的场景:画面主体是浊浪滔天、河道呈现巨大“几”字型弯折的黄河,视角极高,仿佛从云端俯瞰。在第三道弯最为险峻的拐点处,一艘巨大的楼船正破浪而行,船头旌旗猎猎,隐约可见身着蟒袍的官员身影。但整幅画最引人瞩目的,却是楼船前方,浑浊湍急的河面之下!
  工笔细腻得惊人。浑浊的河水中,用极其含蓄又精准的靛青、赭石与金粉,勾勒出数段巨大无比、若隐若现的……暗影!那暗影蜿蜒如山脉,蛰伏于河床之下,鳞甲般的纹路在翻涌的泥沙浊流中时隐时现,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古老与威严。暗影盘踞的核心,赫然是一座半没于河底、形似卧牛的嶙峋石滩!
  而在楼船侧后方,一处不起眼的河湾芦苇荡里,泊着一叶孤零零的小舟。舟上坐着个头戴破旧斗笠的老翁,正持竿垂钓。斗笠的侧面,用极其细微的笔触,清晰地描绘着一幅微缩的、由星点连缀而成的图案——与沈氏画中老翁斗笠上的星象图,如出一辙!
  【作者有话说】
  更啦,明天见
  求收藏求花花~
  第98章 黄河古渡(二)
  ◎一条身长近十丈、介于虚实之间的威严龙影,盘踞在河岸上空!◎
  林知夏的心跳骤然加速。
  左手无名指上的墨玉戒毫无预兆地传来一阵温热的悸动,戒面上第四瓣莲花纹路流转的青光华似乎明亮了一瞬。她甚至能感觉到身侧宴清的气息也微微一凝。
  “丁馆长,”林知夏指着画中河底暗影和垂钓的老翁,“画作有没有题跋或者著录?我对河底的景象和这老翁的来历挺感兴趣的。”
  丁馆长推了推眼镜,苦笑说,“这画无款无识,只有一方模糊的收藏印,考据不出具体作者。我们也是根据画风、绢帛和颜料判断为明中后期。至于这河底景象……”他指着画中巨大暗影,“几位老专家争论不休,有说是画师艺术夸张,表现黄河水势之险恶,以龙形暗喻水怪;也有说可能是隐喻河底沉船或特殊地貌。至于这老翁,可能只是个无关紧要的点缀。”
  “那您说的异象……”林知夏追问。
  “保管员小张第一个发现的。”丁馆长压低声音,带着后怕,“他说有天半夜进来例行检查恒温数据,走到这幅画附近时,明明恒温系统显示18度,他却冷得直打哆嗦,像掉进了冰窟窿。接着就听到画里传出‘哗啦哗啦’的水声,还有……拉纤船工喊号子的声音,特别真切。他吓得跑出去,跟人一说,和他一起值班的同事不信,陪着一起回来,两人就发现温度计显示局部温度降到了零下五度!后来参与研究这幅画的两位老教授,接连几天梦见黄河水冲破博物馆的玻璃墙涌进来……林大师,做噩梦不可怕,但不同的人做相同的噩梦就有些可怕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