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是沪市人,上辈子倒腾小生
  意创业,也都是在沪市境内的,很少来首都,对首都纺织厂更是一无所知。
  但是此时站在纺织厂大门口,看见纺织厂入门的大石头之后,意外想起了自己上辈子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
  改革开放之后,国有工厂开始和乡镇企业还有私人企业竞争。
  从八十年代初,其实就开始有一些小工厂撑不下去,开始陆陆续续破产重组,工人下岗。
  但是大型工厂的倒闭,基本都是在九十年代初才来临的。
  而这其中,首都的纺织厂倒闭要更早一些。
  如果她对报纸上的内容没有记错,1985年,在那些大型厂看起来蒸蒸日上,势头很足的情况下,首都的纺织厂便率先宣布,资不抵债,工厂倒闭。
  最后为了清空债务,纺织厂不仅将自己的各条生产线卖了出去,最终还拍卖了地皮。
  属于纺织厂的故事,在首都彻底成为过去。
  当时报纸上还说,纺织厂宣布倒闭之后,大家才发现纺织厂库房里,竟然还积压着一批老库存,少说也有七八年的时间,布料虽然看起来还行,但是因为长时间积压在库房里,有不少布料都被老鼠啃坏了。
  据说其中一部分还被火烧过,只不过抢救的及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当然纺织厂的倒闭,这批货物积压并不是主要问题,真正让纺织厂倒闭的,是因为纺织厂用巨额引进国外的生产线。
  结果引进之后发现,这条生产线并不是全新的,经常损坏,零件都是定制的,每次修补都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生产效率并没有提高多少,还经常出残次品。
  纺织厂本来就已经存在危机,这条巨额的生产线更是直接将纺织厂打到了谷底,资不抵债。
  夏子清看到的报纸并不是实时的,而是在自己创业过程中,有意收集旧报纸的时候,才注意到纺织厂的新闻。
  当时国家那些资不抵债,宣布破产的厂子已经越来越多了,而其中有一部分也是因为跟风引进国外的生产线,结果被忽悠了,最后生产线根本不能用。
  但当时的夏子清不知道,原来之前纺织厂的积压库存,也和国外的合作有关。
  夏子清站在库房前,内心的吐槽源源不断。
  大家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是这句话显然在纺织厂身上是不适用的。
  纺织厂是吃一堑再吃一堑。
  夏子清心中满是吐槽,没有注意到杨黛的表情,到时旁边的徐梅耳聪目明,看出来杨黛可能是有话想说。
  “杨黛同志,是有什么话想说吗?”徐梅上前一步,凑近杨黛。
  杨黛的视线从那些布料上移开,对着徐梅摇摇头。
  徐梅不知道自己是失望还是松了一口气,又客套了两句,引着两人去别的地方参观。
  两人离开时,纺织厂十分大方的送了两人许多这样的布料。
  出了纺织厂大门,夏子清就按耐不住了。
  “你对纺织厂这批布料有想法?找到处理的头绪了?”夏子清眼睛瞪得圆圆的,即便是音调压低,也压不住语气中的震惊。
  明明两人是一起进纺织厂参观的,她站在那里只顾着吐槽纺织厂办事不力了,杨黛就水灵灵想出办法了?
  杨黛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还要再看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