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2 / 3)
孟瑶抬起左手假装扶簪子, 侧过来时悄悄往邓氏那边使个眼色,用只有秦炳能听见的声音道:“你管管,吵得我头疼。”
秦炳本来就烦邓氏,得知媳妇也烦她, 秦炳何须再忍, 一个大嗓门打断了邓氏:“行了行了,王婶快喝口茶润润嗓子吧,来半天光听你在那说了,你没说累我这耳朵都要听出茧子来了。”
站在客厅窗边负手赏花的雍王回头瞧瞧,自嘲道:“谁说不是呢, 我最近耳朵就不太好使了,估计都是被你们婶母折磨的。”
邓氏:“你快算了吧,平时你早出晚归的,回来也不定去哪个小妾屋里,今日我还是沾了锐哥儿的光多见了你几面,你耳朵聋与我何干?”
雍王立即又去看三侄子这边摆的花了。
秦梁无奈地劝住母亲。
严真真趁机朝秦仁使个眼色。
秦仁立即招呼王叔、大哥二哥几人:“快开席了,咱们去前面陪客吧。”
今日男女客都不少,这会儿只是叔侄几家单独亲近一会儿。
雍王笑着揽住秦炳的肩膀:“好侄子,跟王叔喝酒去!”
论喝酒,秦炳确实能与王叔喝到一起。
傅铭、铮哥儿也要跟着去男客那边,永康习惯地嘱咐傅铭:“铮哥儿还小呢,席上你照看些,不许你们小孩子沾酒。”
十二岁的傅铭敷衍地应了声。
男人们走了,这边静了下来,邓氏见永康的脸色已经够难看了,吕温容也强颜欢笑的,包括孟瑶、严真真妯娌俩面上都带了几分小心翼翼,只有小公主若无其事地玩着襁褓里锐哥儿的小手,邓氏心想,小公主最近正春风得意,不定多喜欢听她的夸呢,哪能察觉太子夫妻的尴尬。
“好了,我们也去赴席吧。”严真真将孩子交给乳母,做主道。
园子里花团锦簇,女客的宴席便摆在那边。
女客们聚在一块儿时素来喜欢聊些时兴的事,贺喜过咸王府的小家伙后,无需邓氏刻意引导,话题自然而然落到了风头正盛的小公主身上,身份使然,来赴宴的女客家里要么被皇上赐了书要么因为消息灵通早早在书坊抢到了书,所以夸的时候还会提及游记里的好词佳句。
真夸也好,恭维也好,纯粹借游记打开话匣子也好,此时的氛围,庆阳都不好生硬地让她们打住。
庆阳的心思也不在宴席应酬上了。
她在想邓氏与大姐的素来不和,在想邓氏借她对大姐甚至大哥的暗讽,在想大哥大嫂的窘迫,以及铮哥儿怨恨的眼神。
怨恨……
这好像是庆阳第一次被人用怨恨的眼神注视。
作为父皇的女儿,宫里的宫女太监们看她的眼神永远是恭敬的,三个皇兄始终都把她当妹妹看,即便是脾气最差的二哥偶尔跟她吵架,二哥最多生气,不会怨她恨她。大姐与她相处的时间最短,或许羡慕过她,或许也有过嫉妒,恨绝对谈不上。
大臣们就更不会恨她了,待她通常都是有恭有敬,严锡正、聂鏊最多反对她进出前朝,但那都是公事,彼此之间并无私怨。
前年外甥傅铭骂过她也瞪过她,可庆阳在傅铭眼里看到的只有孩子气的蛮横无理,反倒是才六岁的铮哥儿,居然从不喜欢小姑姑变成了怨恨小姑姑。
庆阳就是旁人眼中早慧的孩子,她不会因为铮哥儿年纪小就不把铮哥儿的恨当回事。
身为姑姑,她无法不介意铮哥儿的恨,身为朝臣,她更不能忽略极有可能成为下任储君的皇长孙的恨。
恨她抢了大哥的风头?
那大哥呢,大哥真的一点都不介意她如今的才名贤名吗?
今日之前,庆阳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她在大哥那里得到了太多的手足温情,以前父皇夸她的时候,大哥也都是真心为她高兴,包括《南巡游记》流入民间之前,大哥还去九华宫陪她聊了半个多时辰,谈的全是游记。 ↑返回顶部↑
秦炳本来就烦邓氏,得知媳妇也烦她, 秦炳何须再忍, 一个大嗓门打断了邓氏:“行了行了,王婶快喝口茶润润嗓子吧,来半天光听你在那说了,你没说累我这耳朵都要听出茧子来了。”
站在客厅窗边负手赏花的雍王回头瞧瞧,自嘲道:“谁说不是呢, 我最近耳朵就不太好使了,估计都是被你们婶母折磨的。”
邓氏:“你快算了吧,平时你早出晚归的,回来也不定去哪个小妾屋里,今日我还是沾了锐哥儿的光多见了你几面,你耳朵聋与我何干?”
雍王立即又去看三侄子这边摆的花了。
秦梁无奈地劝住母亲。
严真真趁机朝秦仁使个眼色。
秦仁立即招呼王叔、大哥二哥几人:“快开席了,咱们去前面陪客吧。”
今日男女客都不少,这会儿只是叔侄几家单独亲近一会儿。
雍王笑着揽住秦炳的肩膀:“好侄子,跟王叔喝酒去!”
论喝酒,秦炳确实能与王叔喝到一起。
傅铭、铮哥儿也要跟着去男客那边,永康习惯地嘱咐傅铭:“铮哥儿还小呢,席上你照看些,不许你们小孩子沾酒。”
十二岁的傅铭敷衍地应了声。
男人们走了,这边静了下来,邓氏见永康的脸色已经够难看了,吕温容也强颜欢笑的,包括孟瑶、严真真妯娌俩面上都带了几分小心翼翼,只有小公主若无其事地玩着襁褓里锐哥儿的小手,邓氏心想,小公主最近正春风得意,不定多喜欢听她的夸呢,哪能察觉太子夫妻的尴尬。
“好了,我们也去赴席吧。”严真真将孩子交给乳母,做主道。
园子里花团锦簇,女客的宴席便摆在那边。
女客们聚在一块儿时素来喜欢聊些时兴的事,贺喜过咸王府的小家伙后,无需邓氏刻意引导,话题自然而然落到了风头正盛的小公主身上,身份使然,来赴宴的女客家里要么被皇上赐了书要么因为消息灵通早早在书坊抢到了书,所以夸的时候还会提及游记里的好词佳句。
真夸也好,恭维也好,纯粹借游记打开话匣子也好,此时的氛围,庆阳都不好生硬地让她们打住。
庆阳的心思也不在宴席应酬上了。
她在想邓氏与大姐的素来不和,在想邓氏借她对大姐甚至大哥的暗讽,在想大哥大嫂的窘迫,以及铮哥儿怨恨的眼神。
怨恨……
这好像是庆阳第一次被人用怨恨的眼神注视。
作为父皇的女儿,宫里的宫女太监们看她的眼神永远是恭敬的,三个皇兄始终都把她当妹妹看,即便是脾气最差的二哥偶尔跟她吵架,二哥最多生气,不会怨她恨她。大姐与她相处的时间最短,或许羡慕过她,或许也有过嫉妒,恨绝对谈不上。
大臣们就更不会恨她了,待她通常都是有恭有敬,严锡正、聂鏊最多反对她进出前朝,但那都是公事,彼此之间并无私怨。
前年外甥傅铭骂过她也瞪过她,可庆阳在傅铭眼里看到的只有孩子气的蛮横无理,反倒是才六岁的铮哥儿,居然从不喜欢小姑姑变成了怨恨小姑姑。
庆阳就是旁人眼中早慧的孩子,她不会因为铮哥儿年纪小就不把铮哥儿的恨当回事。
身为姑姑,她无法不介意铮哥儿的恨,身为朝臣,她更不能忽略极有可能成为下任储君的皇长孙的恨。
恨她抢了大哥的风头?
那大哥呢,大哥真的一点都不介意她如今的才名贤名吗?
今日之前,庆阳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她在大哥那里得到了太多的手足温情,以前父皇夸她的时候,大哥也都是真心为她高兴,包括《南巡游记》流入民间之前,大哥还去九华宫陪她聊了半个多时辰,谈的全是游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