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1 / 3)
配比着香料,瑾玉顺带重温医理,“而这辟邪香药,则是点睛之笔,专为禳除伏日横行之气毒厉鬼。”
再回灶台,厚实的铁锅已被架在灶上。
一大盆带皮带骨的羊肉冷水入锅,随着火焰燃起,水温渐升。
当浮沫开始聚集时,瑾玉抄起长勺,轻巧而迅捷地撇去些微浑浊的杂质。水沸三滚,撇沫三次,直到汤色开始变得微微清亮。
焯净的羊肉块捞出,铁锅重新注入清水,羊肉块再次入水,这次加入拍松的老姜块、一小段当归、几片黄芪。
初时用旺火催沸,逼出肉香和药性。待汤水剧烈翻滚片刻后,几块大小合适的木炭压入灶膛中心,火焰渐渐收敛,转为文火,让汤汁进入一种缓慢而深沉的“煨”的状态。
时间在铁锅中细微的“咕嘟”声中悄然流逝着。
瑾玉并不得闲,她取来一只深腹的白瓷大碗,注入清水。
几枚圆润饱满的李子、一颗青翠带霜的甜瓜、还有一把红得诱人的小奈果,被她仔细清洗干净,投入碗中。
李子沉入碗底,甜瓜和小奈果浮在水面,随着水波轻轻晃荡。清水的凉气丝丝缕缕地渗透进果肉之中,将它们冰镇得恰到好处。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把甘甜的瓜浮于清泉之中,把红色的李子沉于冰水之中…哎呀呀,人类如何想出这般传神的诗句呢?”她悠闲地吟罢曹丕的诗句,将瓜果湃着,转身继续忙活。
当羊肉的香气混着草药的清苦,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在厨房里弥漫开来时,醒好的面团也到了最佳状态。
瑾玉洗净手,将面团置于撒了少许干粉的案板上。
她没有用刀切,也没有用擀面杖,仅用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扣,如同最灵巧的琴师拨动琴弦,捏住面团边缘,轻轻一揪、一扯、一甩——
一片片厚薄适中、边缘不规则的面片便如白色的云朵,接连不断地飞入旁边早已烧开的滚水中,上下翻滚沉浮,如同无数嬉戏的白鱼。
“汤饼者,非今之面条,乃手撕面片也。取其厚薄不匀,边缘撕裂之态,方得古拙之趣,亦更易吸附汤汁精华。”山神娘娘似乎彻底沉浸在这古法制作的过程,说话也开始文绉绉起来。
她看着面片在沸水中翻滚,逐渐变得半透明,边缘微微卷曲,散发出纯粹的麦香,用竹笊篱将它们捞出,分入两只宽口的大碗中。
此时,煨煮的羊肉汤也已到了火候。
她掀开盖子,浓郁得化不开的香气扩散开来,汤色呈现出一种醇厚而温润的浓白色,表面浮着星星点点的油花。
她撇去浮油,用长柄木勺舀起滚烫的、饱含精华的羊肉汤,浇在碗中的面片上。
滚烫的汤汁将面片浸润得更加饱满晶莹,随后是雪白的冬瓜块、炖煮得酥烂脱骨的羊肉块被放入碗中。
接着,她捻起一小撮那气味辛烈的辟邪香药粉末,顺带附上些神明的灵气,均匀地洒在汤面之上。
最后撕几片鲜嫩的紫苏叶,点缀其间。
一碗复原自魏晋南北朝伏日、承载着禳灾辟邪古老仪典的汤饼,终于完成。
此时,湃着的瓜果李柰也已沁凉冰爽,瑾玉将它们捞出,盛在一只素雅的荷叶形浅盘里。
青翠的瓜、紫红的李、鲜红的小奈果,水灵灵地堆叠着,散发着诱人的冰凉甜香。
她将一碗汤饼和一盘冰镇瓜果放在院中的石桌上。
汤饼蒸腾起袅袅白汽,带着羊肉的浓香、草药的微苦以及那辟邪香药独特而霸道的辛烈气息,在大暑的空气中弥漫开来,隐隐冲淡了夏日的燥意。
“游小友,”瑾玉人在前院,声音却响在后院游铎的房间门口,“伏日暑热,请用些汤饼瓜果,聊以祛暑。”
打坐沉思的游铎睁眼,出现时,他显然被那独特的香气所吸引,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石桌上那碗热气腾腾的汤饼上。 ↑返回顶部↑
再回灶台,厚实的铁锅已被架在灶上。
一大盆带皮带骨的羊肉冷水入锅,随着火焰燃起,水温渐升。
当浮沫开始聚集时,瑾玉抄起长勺,轻巧而迅捷地撇去些微浑浊的杂质。水沸三滚,撇沫三次,直到汤色开始变得微微清亮。
焯净的羊肉块捞出,铁锅重新注入清水,羊肉块再次入水,这次加入拍松的老姜块、一小段当归、几片黄芪。
初时用旺火催沸,逼出肉香和药性。待汤水剧烈翻滚片刻后,几块大小合适的木炭压入灶膛中心,火焰渐渐收敛,转为文火,让汤汁进入一种缓慢而深沉的“煨”的状态。
时间在铁锅中细微的“咕嘟”声中悄然流逝着。
瑾玉并不得闲,她取来一只深腹的白瓷大碗,注入清水。
几枚圆润饱满的李子、一颗青翠带霜的甜瓜、还有一把红得诱人的小奈果,被她仔细清洗干净,投入碗中。
李子沉入碗底,甜瓜和小奈果浮在水面,随着水波轻轻晃荡。清水的凉气丝丝缕缕地渗透进果肉之中,将它们冰镇得恰到好处。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把甘甜的瓜浮于清泉之中,把红色的李子沉于冰水之中…哎呀呀,人类如何想出这般传神的诗句呢?”她悠闲地吟罢曹丕的诗句,将瓜果湃着,转身继续忙活。
当羊肉的香气混着草药的清苦,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在厨房里弥漫开来时,醒好的面团也到了最佳状态。
瑾玉洗净手,将面团置于撒了少许干粉的案板上。
她没有用刀切,也没有用擀面杖,仅用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扣,如同最灵巧的琴师拨动琴弦,捏住面团边缘,轻轻一揪、一扯、一甩——
一片片厚薄适中、边缘不规则的面片便如白色的云朵,接连不断地飞入旁边早已烧开的滚水中,上下翻滚沉浮,如同无数嬉戏的白鱼。
“汤饼者,非今之面条,乃手撕面片也。取其厚薄不匀,边缘撕裂之态,方得古拙之趣,亦更易吸附汤汁精华。”山神娘娘似乎彻底沉浸在这古法制作的过程,说话也开始文绉绉起来。
她看着面片在沸水中翻滚,逐渐变得半透明,边缘微微卷曲,散发出纯粹的麦香,用竹笊篱将它们捞出,分入两只宽口的大碗中。
此时,煨煮的羊肉汤也已到了火候。
她掀开盖子,浓郁得化不开的香气扩散开来,汤色呈现出一种醇厚而温润的浓白色,表面浮着星星点点的油花。
她撇去浮油,用长柄木勺舀起滚烫的、饱含精华的羊肉汤,浇在碗中的面片上。
滚烫的汤汁将面片浸润得更加饱满晶莹,随后是雪白的冬瓜块、炖煮得酥烂脱骨的羊肉块被放入碗中。
接着,她捻起一小撮那气味辛烈的辟邪香药粉末,顺带附上些神明的灵气,均匀地洒在汤面之上。
最后撕几片鲜嫩的紫苏叶,点缀其间。
一碗复原自魏晋南北朝伏日、承载着禳灾辟邪古老仪典的汤饼,终于完成。
此时,湃着的瓜果李柰也已沁凉冰爽,瑾玉将它们捞出,盛在一只素雅的荷叶形浅盘里。
青翠的瓜、紫红的李、鲜红的小奈果,水灵灵地堆叠着,散发着诱人的冰凉甜香。
她将一碗汤饼和一盘冰镇瓜果放在院中的石桌上。
汤饼蒸腾起袅袅白汽,带着羊肉的浓香、草药的微苦以及那辟邪香药独特而霸道的辛烈气息,在大暑的空气中弥漫开来,隐隐冲淡了夏日的燥意。
“游小友,”瑾玉人在前院,声音却响在后院游铎的房间门口,“伏日暑热,请用些汤饼瓜果,聊以祛暑。”
打坐沉思的游铎睁眼,出现时,他显然被那独特的香气所吸引,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石桌上那碗热气腾腾的汤饼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