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492节(3 / 4)
“军阵本身的大小取决于进入军阵的物质多少,就如同归墟一样,纵然倾尽天下之水,但只要进入了河洛大阵,那么河洛大阵也能够容得下,因此称之为无量阵,这也是当初人屠为什么敢以区区三十万之兵对抗诸子百家的原因。”
“因为百家就算调集再多军队,也只会被三十万河洛军‘包围’,而进入了河洛大阵之内,又被五行八卦分割,从无量大到无穷小,这个过程中,兵家五灭自然运转,灭生长盛衰灭五个过程,最终归结于绝对的虚无。”
“本朝冠军侯的五灭天都大阵只演化到第三境灭盛,让人由盛转衰,纵然是天下绝顶一品,在阵中也会逐渐退化成为凡人,但河洛大阵却到了第四境灭衰,能够让一品化为凡人,最终彻底死亡,连道统都消亡不留。”
李静感叹地说道,“我倒是见过大明宫主的至小之剑,能够分割龙章,让神佛归于凡尘,这河洛大阵看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静又细细思考了一下,又摇头说道,“确实要比大明宫主的至小之剑更厉害,那至小之剑虽然能够分割龙章,但也仅限于‘炁’,但按照先生所说,河洛之阵能够分割道统,那已经真正近‘道’了。”
道统是集众之力,是比‘炁’更加虚无缥缈,难以理解,难以接触的事物。
“那当初诸子百家如何击杀姜太一的呢?按照先生所言,这进入河洛大阵的人数已经不再是关键,进入一位一品或者百位,千位一品,只要不真正登临圣道,那么在河洛大阵之中都相当于一个人,无法联手,会逐渐消亡。”
胡文郎说道,“阵法是好阵法,但人是有弱点的,殿下可知道【盖棺定论】之法的作用?”
李静摇了摇头,“我虽然有猜测,但并未得到传授,这等秘辛只有父皇才有资格从皇家密库之中查看。”
“史家职责有二,其一‘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其二‘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所以历任太史公都皓首穷经,不见于世,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按理来说他们就应该处于世俗之外,所以才能够保持绝对的中立,一如历史本身。”
李静笑道,“这世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
胡文郎顺势说道,“是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历史可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写历史书的人一定奉尧为万世表,贬桀为千古罪,所以尧之圣,圣逾圣,以至于无有错,桀之过,过逾过,以至于无所对,不然不足以彰善贬恶,这是史家的职责,也是史家的弱点。”
“本来史家若只是当一面镜子,警醒后人也是好事,但某一天,史家忽然发现他们可以用已经发生的既定的事实,引导未来的走向,可以让人们因为他们写的书一定程度上改变认知,书写还没有发生的,未来的‘历史’,你说他们会怎么做?”
第565章 姜太一的结
袅袅茶香之中,李静端起自己的茶杯喝了一口,才说道,“我以前就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不知道这史书不仅可以记录过去,还可以编写未来。”
胡文郎笑道,“倘若一个学派,他的学术不能够指导人们未来的生活,只是回顾过去,那么这个学派必然是腐朽的,无法传承的,史家在这一点上其实做得很好,他们隐藏在王朝之下,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匡正正义’都是对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王朝本身的利益,而王朝只要不陷入绝对的腐朽,那么就代表着天下民心所向,当然一些史家个人情感喜好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
“而【盖棺定论】以王朝气运为笔墨,以学宫儒圣残余圣力为依托,既见过去,也见未来,这就是以己心代天心,所以这么多年,史家一直和儒家关系密切,宛如双生婴儿一般。”
“当初魏武帝和史家联手,青史书简配合朝堂局势,加重了人屠的骄狂之心,所以姜太一才想要在洛河之上一决雌雄,同时那青史书简也可以看做是一段历史支流。”
“历史支流?”
李静插话询问道,对于这点他倒是真的不知道,当时书库内的情况他并没有亲自经历过。
胡文郎解释道,“各家典籍之中,都用长河来比喻历史和时光,实际上这确实也极为贴切。”
李静微微颔首,表示自己明白这点。
胡文郎继续说道,“既然是长河,那么就有主流和支流,历史和时光也一样,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主流,主流浩浩汤汤,以亿万生灵命运为本源,即使是圣人也无法阻挡其流淌。”
“但主流之外,是有办法形成支流,保存一段‘过去’的时光,在需要的时候嫁接在自己想要的‘未来’之上,冠军侯萧远山的复苏就属于这种情况。”
李静眼中精光一闪,“你是说人屠的【盖棺定论】书简之上保存了他弱小之时的‘历史’?”
“同时也是与‘主流’相矛盾的现实。”胡文郎补充说道,他凌空写下几个字,“人屠传,姜太一卒于魏武28年三月六日。”
李静认真思考了片刻,理解其中的玄妙,借用国运和圣力,史家其实一直在记录一段平行的人屠的时光,只不过这段时光在绝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书简之中,少部分逸散的力量也只是根据现实引导未来发生的情况。
只有在最极端的情况,史家才会编写出一个与‘现实’直接相违背的结果,同时让这段时光不再存在于书简之中,而是直接衔接在历史的主流当中。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历史的悖论,让人屠同时具有生与死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因此引起历史主流的反噬,直接从根源上覆盖人屠的一切经历,让其沉积在历史长河底部,被历史掩埋。
李静想清楚之后,又认真看向胡文郎,“以假乱真,原来如此。” ↑返回顶部↑
“因为百家就算调集再多军队,也只会被三十万河洛军‘包围’,而进入了河洛大阵之内,又被五行八卦分割,从无量大到无穷小,这个过程中,兵家五灭自然运转,灭生长盛衰灭五个过程,最终归结于绝对的虚无。”
“本朝冠军侯的五灭天都大阵只演化到第三境灭盛,让人由盛转衰,纵然是天下绝顶一品,在阵中也会逐渐退化成为凡人,但河洛大阵却到了第四境灭衰,能够让一品化为凡人,最终彻底死亡,连道统都消亡不留。”
李静感叹地说道,“我倒是见过大明宫主的至小之剑,能够分割龙章,让神佛归于凡尘,这河洛大阵看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静又细细思考了一下,又摇头说道,“确实要比大明宫主的至小之剑更厉害,那至小之剑虽然能够分割龙章,但也仅限于‘炁’,但按照先生所说,河洛之阵能够分割道统,那已经真正近‘道’了。”
道统是集众之力,是比‘炁’更加虚无缥缈,难以理解,难以接触的事物。
“那当初诸子百家如何击杀姜太一的呢?按照先生所言,这进入河洛大阵的人数已经不再是关键,进入一位一品或者百位,千位一品,只要不真正登临圣道,那么在河洛大阵之中都相当于一个人,无法联手,会逐渐消亡。”
胡文郎说道,“阵法是好阵法,但人是有弱点的,殿下可知道【盖棺定论】之法的作用?”
李静摇了摇头,“我虽然有猜测,但并未得到传授,这等秘辛只有父皇才有资格从皇家密库之中查看。”
“史家职责有二,其一‘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其二‘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所以历任太史公都皓首穷经,不见于世,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按理来说他们就应该处于世俗之外,所以才能够保持绝对的中立,一如历史本身。”
李静笑道,“这世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
胡文郎顺势说道,“是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中立,历史可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写历史书的人一定奉尧为万世表,贬桀为千古罪,所以尧之圣,圣逾圣,以至于无有错,桀之过,过逾过,以至于无所对,不然不足以彰善贬恶,这是史家的职责,也是史家的弱点。”
“本来史家若只是当一面镜子,警醒后人也是好事,但某一天,史家忽然发现他们可以用已经发生的既定的事实,引导未来的走向,可以让人们因为他们写的书一定程度上改变认知,书写还没有发生的,未来的‘历史’,你说他们会怎么做?”
第565章 姜太一的结
袅袅茶香之中,李静端起自己的茶杯喝了一口,才说道,“我以前就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不知道这史书不仅可以记录过去,还可以编写未来。”
胡文郎笑道,“倘若一个学派,他的学术不能够指导人们未来的生活,只是回顾过去,那么这个学派必然是腐朽的,无法传承的,史家在这一点上其实做得很好,他们隐藏在王朝之下,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匡正正义’都是对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王朝本身的利益,而王朝只要不陷入绝对的腐朽,那么就代表着天下民心所向,当然一些史家个人情感喜好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
“而【盖棺定论】以王朝气运为笔墨,以学宫儒圣残余圣力为依托,既见过去,也见未来,这就是以己心代天心,所以这么多年,史家一直和儒家关系密切,宛如双生婴儿一般。”
“当初魏武帝和史家联手,青史书简配合朝堂局势,加重了人屠的骄狂之心,所以姜太一才想要在洛河之上一决雌雄,同时那青史书简也可以看做是一段历史支流。”
“历史支流?”
李静插话询问道,对于这点他倒是真的不知道,当时书库内的情况他并没有亲自经历过。
胡文郎解释道,“各家典籍之中,都用长河来比喻历史和时光,实际上这确实也极为贴切。”
李静微微颔首,表示自己明白这点。
胡文郎继续说道,“既然是长河,那么就有主流和支流,历史和时光也一样,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主流,主流浩浩汤汤,以亿万生灵命运为本源,即使是圣人也无法阻挡其流淌。”
“但主流之外,是有办法形成支流,保存一段‘过去’的时光,在需要的时候嫁接在自己想要的‘未来’之上,冠军侯萧远山的复苏就属于这种情况。”
李静眼中精光一闪,“你是说人屠的【盖棺定论】书简之上保存了他弱小之时的‘历史’?”
“同时也是与‘主流’相矛盾的现实。”胡文郎补充说道,他凌空写下几个字,“人屠传,姜太一卒于魏武28年三月六日。”
李静认真思考了片刻,理解其中的玄妙,借用国运和圣力,史家其实一直在记录一段平行的人屠的时光,只不过这段时光在绝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书简之中,少部分逸散的力量也只是根据现实引导未来发生的情况。
只有在最极端的情况,史家才会编写出一个与‘现实’直接相违背的结果,同时让这段时光不再存在于书简之中,而是直接衔接在历史的主流当中。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历史的悖论,让人屠同时具有生与死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因此引起历史主流的反噬,直接从根源上覆盖人屠的一切经历,让其沉积在历史长河底部,被历史掩埋。
李静想清楚之后,又认真看向胡文郎,“以假乱真,原来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