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49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齐轩逸肯定不是想要听这么简单的回答,君择臣,臣亦择君。
  李昊斟酌地回答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齐轩逸手中笔墨微顿,抬头赞赏地看向李昊,对方这回答不仅给委婉绕开了帝王和纵横家的矛盾,还说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份回答,已经得帝王之术的要领,是个值得辅佐之人。
  他继续写信,说道,“纵横于世,非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口中治世,天下既安,纵横之道只会凭生是非,所以君王不喜,但亦非兵家,公输家口中乱世,天下大乱,弱肉强食,纵横之策纵有口舌之利,但力不足以平天下,任凭谋算再多,往往功亏一篑。”
  李昊解读着齐轩逸的话,“所以纵横在于由治到乱,由乱到治的过程?”
  齐轩逸颔首道,“然也,所以纵横家多伏于皇子府邸,或为将军之谋,治世之时保全自身,若天下乱象将起,则纵横四海,就比如殿下你,倘若陛下圣心独裁,权掌四海,今日我这封信殿下可会寄出去?”
  李昊再看向齐轩逸写的信,已经逐渐品出了三昧。
  确实,若天下安泰,自己的父皇想要当一代明君,那么自己就算再有能力,再想要争夺皇位,也绝对不敢写信联络边军大将,这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就算信上写得天花乱坠,但也是取死之由。
  相反,现在天下乱象已经掀起,周铁衣和父皇的圣道之争迫在眉睫,这个时候父皇反而不会在意自己与边军联络。
  忽然李昊又想到了一件事,“那太子被派往北疆?”
  齐轩逸笑道,“当然不只是为了赎罪和稳定军心,也是为了皇室……”
  说到这里,齐轩逸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再说下去就犯忌讳了。
  李昊已经领悟其中的道理,颇为感叹道,“父皇修道就算对不住天下人,但心里至少还有李家。”
  齐轩逸已经写好了第一封信,他又继续写第二封信,“太子去北疆联络,是找了个由头,明日朝会之上,铁路总公司的连横,也是殿下的由头,这封信交给太玄将军府,太玄将军就知用意。”
  “不过仅仅只是太玄将军府,只够让殿下自保,但不足以和四殿下,太子争天下,刚刚殿下问明日朝会如何解决,我回答合纵连横,殿下心中有答案了吗?”
  李昊再次反过来思忖,“合纵连横,在于由治到乱的过程,非治非乱,一如现在父皇和周铁衣之间的争斗,两人虽然都在抢夺圣道之机,但是两人走的道路都非兵家的破灭之道,而是治世之道,再加上有其他荒古神祇虎视眈眈,所以两人都在维持‘大夏’这盘棋局不倒的前提下谋划,唯有一方注定败亡,才会想办法掀翻棋局,不让对方得到成果。”
  “铁路总公司先生之前给我分析过,乃是天下民生发展,工业改革必然之路,本来天后想要掌握中央银行之后再徐徐图之,所以将郝仁这个火车商会的大管事禁锢在宫中,但现在被周铁衣提前摆在了台面之上,实际上天后和周铁衣都没有准备好……这个时候,反而是我们争利的时机,因为他们要合纵连横!”
  李昊眼睛明亮,看向齐轩逸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不是写给天后的,而是写给四皇子李静的!
  众所周知,四皇子李静背后站着周铁衣,所以天京招商轮船厂才能够交给李静,但随着周铁衣实力暴增,李静反而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怕让父皇误会。
  毕竟他是大夏四皇子,这是始终抹不开的标签。
  “连横四哥,这没有问题?”
  齐轩逸笑道,“以前有问题,但现在没有问题,殿下,天后是有子嗣的,太子始终是太子,天后变强对我们没有好处。”
  “但四皇子不然,他看似得了周铁衣的先机,但现在在周党和皇室之间不敢稍逾矩半步,甚至我敢笃定,他肯定不清楚周铁衣如果成圣之后,李家还会不会坐拥天下,这个时间点,他既不敢靠周铁衣太近,又不敢离周铁衣太远,最是弱小,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少,殿下此去连横,乃是雪中送炭之策,四殿下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同时正是因为四殿下现在里外不是人,殿下与四殿下连横之后,所得到的好处,四殿下怕被人猜忌,不敢多占,殿下可尽取十之七八,同时对于周铁衣而言,只要四殿下和殿下连横,争夺铁路总公司的权柄,对于他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天京之权他已经不能够占据,他现在所争,不过是高文灿那个蠢货逼得太紧罢了,只要能够打压天后和高文灿,不让天后步步紧逼,以至于周党没有生存空间,他都可以接受,所以四殿下虽然里外不是人,但恰好是这次平衡的关键点,是圣上和周铁衣都能够接受的结果,此乃连横之术。”
  经过齐轩逸这么一解释,李昊瞬间想明白了。
  自己的四哥是平衡的关键点,但四哥本身不敢夺权,因为他夺权会让周铁衣和父皇都怀疑四哥可能被收买了,所以四哥只要不蠢,那么他就是一个工具人,现在谁联合四哥,谁就能够在这次斗争之中成功率最大,分润的利益最多!
  听完齐轩逸的分析,七皇子李昊心悦诚服地拜道,“得先生之助,实乃孤之大幸!”
  齐轩逸放下笔,连忙扶起李昊,随后又自嘲地笑道,“纵横之术也只是尽于此,殿下需要牢记。”
  李昊心中喜悦消减,认真地问道,“先生可是对他们之中谁成圣有了推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