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3)
都道出名要趁早,上舍的学子大多出身权贵之家,个个家学渊源、聪慧过人。年纪轻轻,便已是名声在外的风云俊生。就连那性子最是张狂跋扈的贺古,也早在十岁便声名鹊起,十五岁入国子监。
若非年纪尚浅,此番科举,只怕这班便要空去大半。
“这怎么不是市井之声?”她轻巧反问,“百姓爱听的、愿看的、愿传的,便是好消息。不拘雅俗,皆为民意。”
谷星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眼神艳艳,眸光一扫,满是狡黠之色。
她话音未落,众人原本兴奋的窃语,渐渐归于沉寂。
一人皱眉不忿,摊开报纸社论之角,指着其中数行,语气冷厉:
“你若只写些杂谈旧闻,姑且当作笑料。可此文所载,竟将流民之事堂而皇之地列入社评?!”
他指着“流民”二字,眉头皱得如山压顶,语气中满是愤愤不平:
“流民又岂是百姓?此等人无籍无业,四海漂泊,扰乱市井,行迹不轨。你竟堂而皇之将其登报,岂不是将世间污秽之事,抬为天下正声?”
谷星闻言,却未急着答,只反问一句:“你说流民不是百姓。那你且说说,何为百姓?”
那人被问得一怔,略作思索,随即傲然答道:“自是编户在册、忠良守本、勤稼恪礼,家有族谱,身有行止之人,方堪为‘百姓’。”
谷星微微颔首,又道:“那你可知,流民缘何为流民?”
学子眉峰一挑,冷笑一声,拂袖开口:
“缘何?无非是家道中落,自甘堕落,逃役避税,游手好闲,才落得无依无靠,漂泊他乡。”
“朝廷何尝不养?律例何曾不公?若人人守本分,何来这许多流民?”
他说罢,目光微挑,似带着几分挑战,神气十足地望向台上之人。
谷星闻言点点头,心道果然是出身殷实的读书人,说起大道理来,一字一句不曾落,却似从不管穷人死活。
她拾起其中一人桌上的书本,随意翻了几页,“国子监乃天下至高学府,所授所学,自是诸位先生多年研读、反复斟酌而成之书。可我想问一句——”
她举起那本书,“这书,是否仍有疏漏?”
此言一出,台下尚未作声,讲台旁的李博士却先气得拍案怒斥:“你这话是何意思?!”
谷星却不慌不忙,只将那书翻转过来,拍在掌心,一下接一下,
“儒家讲‘仁者爱人’,更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老弱孤寡,历来讲究施仁恤怜,皆因其为弱者。可为何,同样为弱势的流民,在各位口中,却变成了自身不修?”
她的目光缓缓掠过方才言辞最尖锐的那位学子,话锋陡然一转:
“若说老弱孤寡之人,尚是因年迈体衰,人力不可为。可那些流离失所、四方逃徙的流民呢?他们或避战火天灾,或躲苛役徭赋,以至户籍破败,无处归宗。诸位试想,这诸般缘由之中又是哪一条,是他们所能择其不为的?”
话至此处,她自知不可越界过深,大谈制度不公。这群人终究不是萧枫凛,既无与她同走泥泞之心,更无共破体制之志。她若再多言半句,今夜的小报,怕是连纸灰都难留下。
她立于讲堂之上,忽地想起那日与阿秀在破屋院子内说过的话。
那时的她,刚穿进这本书中,仍带着“现代人”的自负,自以为读过几本专业书,便能看透此地种种苦难的根源。
她以为只要身居高位,便能以一纸政令救济天下,以现代人的理念重塑这片土地,以“社会福利”织就一张面面俱到的保障之网,断贫绝苦,一劳永逸。
若那时她身负权柄,只怕会如那太后一般,列出十八字改革之纲,以居高临下之姿重塑朝局。
可如今回望,所幸她无权、无位,亦无推皇图天下之志。 ↑返回顶部↑
若非年纪尚浅,此番科举,只怕这班便要空去大半。
“这怎么不是市井之声?”她轻巧反问,“百姓爱听的、愿看的、愿传的,便是好消息。不拘雅俗,皆为民意。”
谷星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眼神艳艳,眸光一扫,满是狡黠之色。
她话音未落,众人原本兴奋的窃语,渐渐归于沉寂。
一人皱眉不忿,摊开报纸社论之角,指着其中数行,语气冷厉:
“你若只写些杂谈旧闻,姑且当作笑料。可此文所载,竟将流民之事堂而皇之地列入社评?!”
他指着“流民”二字,眉头皱得如山压顶,语气中满是愤愤不平:
“流民又岂是百姓?此等人无籍无业,四海漂泊,扰乱市井,行迹不轨。你竟堂而皇之将其登报,岂不是将世间污秽之事,抬为天下正声?”
谷星闻言,却未急着答,只反问一句:“你说流民不是百姓。那你且说说,何为百姓?”
那人被问得一怔,略作思索,随即傲然答道:“自是编户在册、忠良守本、勤稼恪礼,家有族谱,身有行止之人,方堪为‘百姓’。”
谷星微微颔首,又道:“那你可知,流民缘何为流民?”
学子眉峰一挑,冷笑一声,拂袖开口:
“缘何?无非是家道中落,自甘堕落,逃役避税,游手好闲,才落得无依无靠,漂泊他乡。”
“朝廷何尝不养?律例何曾不公?若人人守本分,何来这许多流民?”
他说罢,目光微挑,似带着几分挑战,神气十足地望向台上之人。
谷星闻言点点头,心道果然是出身殷实的读书人,说起大道理来,一字一句不曾落,却似从不管穷人死活。
她拾起其中一人桌上的书本,随意翻了几页,“国子监乃天下至高学府,所授所学,自是诸位先生多年研读、反复斟酌而成之书。可我想问一句——”
她举起那本书,“这书,是否仍有疏漏?”
此言一出,台下尚未作声,讲台旁的李博士却先气得拍案怒斥:“你这话是何意思?!”
谷星却不慌不忙,只将那书翻转过来,拍在掌心,一下接一下,
“儒家讲‘仁者爱人’,更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老弱孤寡,历来讲究施仁恤怜,皆因其为弱者。可为何,同样为弱势的流民,在各位口中,却变成了自身不修?”
她的目光缓缓掠过方才言辞最尖锐的那位学子,话锋陡然一转:
“若说老弱孤寡之人,尚是因年迈体衰,人力不可为。可那些流离失所、四方逃徙的流民呢?他们或避战火天灾,或躲苛役徭赋,以至户籍破败,无处归宗。诸位试想,这诸般缘由之中又是哪一条,是他们所能择其不为的?”
话至此处,她自知不可越界过深,大谈制度不公。这群人终究不是萧枫凛,既无与她同走泥泞之心,更无共破体制之志。她若再多言半句,今夜的小报,怕是连纸灰都难留下。
她立于讲堂之上,忽地想起那日与阿秀在破屋院子内说过的话。
那时的她,刚穿进这本书中,仍带着“现代人”的自负,自以为读过几本专业书,便能看透此地种种苦难的根源。
她以为只要身居高位,便能以一纸政令救济天下,以现代人的理念重塑这片土地,以“社会福利”织就一张面面俱到的保障之网,断贫绝苦,一劳永逸。
若那时她身负权柄,只怕会如那太后一般,列出十八字改革之纲,以居高临下之姿重塑朝局。
可如今回望,所幸她无权、无位,亦无推皇图天下之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