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说前路渺茫,但社稷倾危,不得不救,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发了。
  那时候,沧州还并非战争前线。
  他不愿让妻女一同涉险,选择让家人待在了沧州,也将麾下的猛安谋克全部留下保护她们,自己则孤身入京。
  是年冬天,完颜承晖临危受命,登台拜相,主持大局。
  蒙古人的攻势快得出乎预料,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沧州沦陷,蒙古人进行了屠城,完颜承晖的妻女都死在了这场大屠杀中。
  他设衣冠祭,为妻女招魂。
  乃弃笔从戎,沥血起誓,此生定要为家人复仇。
  但金宣宗很显然没有这么坚定的抗争意志,他实在是太害怕了,只想赶紧逃跑,南渡苟命。
  完颜承晖表现出了激烈的反对,在朝堂上公然宣称:“陛下,鞑子嗜杀成狂谁人不知,北兵所过,殆无孑遗,天下岂臣一家遭戮!”
  “祖宗陵墓、宗庙社稷皆在燕京,当今之计,唯有固守燕京,死战到底,安能弃之而去!”
  “况燕京一旦轻弃,则辽东、河朔、山西之地皆非我有,宫车一动,人心尽丧,还望陛下慎思之!”
  完颜承晖甚至灵光一闪,引用了自己偶像苏轼在《议平王东迁》里说过的话。
  “古来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者,虽不即亡,亦未有能复振者!”
  对此,金宣宗和百官纷纷表示:
  丞相你说的很好,真是太对了,但我们不听,我们就要跑路!
  二百三十年后。
  同样是在燕京这个地方,同样在鞑靼骑兵即将入侵的时间节点,同样有一场关于南下迁都的争论。
  就连后来京城保卫战的主持者,也同样是一位第一次上阵典兵的书生。
  唯一不同的是。
  景泰朝的官员,大多都认定必须留下坚守,众志成城,高呼“南迁者斩”,很快达成了一致。
  而在金国庙堂上,除了以赵昉为首的四百名太学生,联名上书反对迁都。
  高级官员行列中,真正意志坚决、要抗争到底的,只有完颜承晖一个人。
  金宣宗甚至连装都懒得装一下。
  贞祐二年,他四月二十八日下诏议迁都之事。
  五月十一日,也就是区区十三天之后,他竟然已经收拾好行囊,整装待发,准备跑路到汴京了。
  更离谱的是,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留人。
  金宣宗居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韧性,宁可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挨了整整三天的大雨,也不肯在燕京城中稍作停留。
  一开始,还说要把庄献太子留下守城,做个表率,结果半道上就把人给唤了回去。
  古来迁都的君王不少,但仓皇逃蹿到这份上,以至于丑态毕露的,这还是独一份。
  金宣宗带走了城中的所有女真精锐,和少部分追随逃难的当地居民,史称“贞祐南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