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少在当时,金国人真有那么几年,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完颜守绪招纳黄河以北的归正人,建立了一支亲兵,“忠孝军”。
  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来自已经沦陷的蒙古境内,千里迢迢,投奔过来。
  他们的成分极其驳杂。
  有不甘家乡沦陷、不愿事敌的汉人或女真族青壮,有被蒙古人从中亚地区掳走,运到中原来当炮灰、侥幸逃脱的中亚人,还有因为不服蒙古明目张胆的民族歧视,不愿屈膝为奴,决心为自己一战的回纥、羌人、党项各族[2]。
  虽然身份各异,但也有两个共同点。
  因为是归正人,所以都很了解蒙古敌军的作战方式。
  同样也因为是归正人,所以,忠孝军的每一名成员,心里都很清楚,自己被蒙古一方恨之入骨,余生只能绑在金国这条船上,冲锋陷阵,至死方休。
  不可以被生擒,也不可以投降。
  在蒙古人看来,这些归正人都是变节者,一旦被抓,将会遭遇地狱般的悲惨待遇。
  忠孝军这样的特殊武装群体,只能出现在末世年代。
  也只有真正的末世,才会将这样一群已经家破人亡、无亲无故,甚至已经被国家抛弃的人,重新团结在一处。
  横刀立马,不求功名,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要在死前再为自己一战。
  金末战争二十年,造就了一批经历惨痛的归正人。
  他们的去向,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就近投金,比如忠孝军,另一种,则跋涉了更远也更艰险的路,选择去投宋,比如张世杰。
  张世杰在崖山死战,和十万军民一道殉国。
  忠孝军在三峰山和蔡州为金国就义,面对敌人的屠刀,杀到只剩最后一人,也没有后退。
  无论如何,绝不会再投降蒙古。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被蒙古征服的地区,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是蒙古军的奴隶、是炮灰、是任意屠杀玩乐的对象,但不是「人」。
  要么选择屈膝跪下,要么就再度拿起刀剑,亡命出走,无尊严,毋宁死。
  当然,即便跪了也不一定能活。
  比如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大胜班师途中,嫌弃投降的八万汉军累赘,直接想把他们全部杀死。多亏耶律楚材在军中随行,第一时间赶来劝阻,才救下了这八万人[3]。
  同样是一死,何不奋力一搏?
  心知必死,故决然不畏死。
  唯不畏死,方可所向披靡。
  忠孝军最巅峰时,也只有区区数千人,不曾满万,但作战极其精锐彪悍。
  提控官陈和尚,小时候和哥哥一道被蒙古军掳掠到北方。
  后来,兄弟二人归正投金,护送母亲一路南下,冲破蒙古追兵的包围圈,合力拖着一辆板车,硬是将母亲运过了黄河。
  陈和尚带领忠孝军,打出了许多漂亮的反击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