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希腊文学教授见朱熹这边干得热火朝天,甚至好几次,在自己的课堂上发现学生在写朱熹的汉文作业。
  不禁充满了羡慕,前来讨教。
  朱熹倒也不藏私,反手掏出厚厚一沓作业纸:“学习离不开及时巩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的诀窍就是大量布置作业,搞题海战术!”
  希腊文学教授:???
  他看着如此严峻的工作量,战术性后仰。
  朱熹赶忙把人拉回头,并且信誓旦旦地告诉他:“我大宋科举二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无数前辈认证过的学习方法,品质有保障!你信我一回!”
  希腊文学教授望着朱熹真诚的大眼睛,踌躇半晌,还是决定信他一回。
  过不了多久。
  牛津大学的医学/神学/科学/哲学教授赫然发现,课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忙着写汉语和希腊语作业!
  众人赶忙向朱熹请教。
  朱熹再度掏出了他的作业纸:“事情是这样的……”
  众教授恍然大悟,上帝啊,原来还能这么教导学生!
  从此,牛津学生的噩梦开始了!
  ……
  是年秋,埃及萨拉丁大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修书一封,邀请大宋共伐叙利亚。
  书信到来的时候,谢晦和辛弃疾正在看西夏莫高窟。
  当地共有八百多个洞窟,壁画超过四点五万平方米,约等于十分之一个临安皇城,其间光彩如云,璀璨耀目的细节众多,够看好一阵了。
  第156号洞窟的正中央,正好是熟悉的历史人物张议潮。
  一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绘制114位人物与鞍马,错落有致。
  然而,再往前走,却有三十多个洞窟已然坍塌,黄尘掩埋,画迹莫辨。
  这段时间,谢晦的表伯羊欣,作为当世知名的书画大师,带领他的专业技术团队长驻于此,试图修复壁画,却收效甚微。
  经过羊欣的分析,情况很不乐观。
  “按照如此坍塌速度,过不了百年,就有一半的洞窟要剥落消失。”
  这么漂亮的画后世居然见不到了,真令人扼腕叹息。
  谢晦抚摸着壁上风化的痕迹,郁郁不乐:“要是镇恶在就好了,可以问问壁画的原材料,以便修复。”
  莫高窟,正是秦王苻坚在建元二年下令开凿的,从此便开始了千年辉煌。
  “就算问镇恶也没用吧”,辛弃疾摆手道,“他哪会关注这种事,这里是莫高窟,又不是藏宝窟,得问秦王本人。”
  然而,在评论区敲了半晌,却不见苻坚回复。
  也不知是不是还在忙着举办国丧,又或者慕容垂等人被揭发出来,苻坚正在忙于处理。
  二人只好改问世宗皇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